假期结束,马不停蹄赶往学校,兴冲冲跑去隔壁宿舍寻找同事,推门,见床上干干净净,所有被褥不见踪影,平日挂满了衣物的绳索也空空如也。屋里是空的。没有任何征兆的,同事悄悄离开了这间学校。在那间空空的宿舍里,站了很久,拨电话,总也无人接听。心突然变得低落。转身离开。
同宿舍的人离开了,隔壁宿舍的人也离开了。整层宿舍楼突然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了互相呼喊着下去洗脸的声音,没有了隔壁宿舍里传来的笑声,那些熟悉的声音就这样悄悄的消失了。为了能在体制内生活的有个保障,我的年轻同事们每日苦读,终于取得了乡下的一个特殊岗位,支援农村教育事业了。得到考上的消息后,都没有预想中的欣喜,反倒是一种无奈的忧伤。去的时候百般不愿,但无数个人劝说,家里人,邻居,同事,朋友,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儿,但又害怕这种在社会上四处漂泊的无依,那种随时面临失业的压力,那种老了之后无处安身的恐惧,就这样将刚刚走出校门的同行逼得无处躲藏。
电话终于通了,熟悉的声音响起,问:“怎么走的时候也没有说一下?”答:“特别难过,不想走,家里人一直说,怕家里人失望,怕三年后依然四处漂泊。”突然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沉默下来。很久以后,同事说:“新学校设施简单,靠近黄河,连逛街的地方都没有,但学生很淳朴,空气很新鲜。但还是想回去了。”可是回来又能怎样呢?就是能逛街吗?
絮絮叨叨说了一些其他琐事,觉得生活确实比电影要复杂的多。
假期时候去看《夏洛特烦恼》,编剧刻意制造了很多笑点,回到中学时代的夏洛狠狠地揍了当年欺负自己的老师,那个在电影中被塑造的拜金、功利、胆小怕事的王老师,代表了时下国人对教师的整体印象。电影院里一片笑声。可是我却看得心酸无比,有泪悄悄的滑落。我的同行们每天7点就到教室里组织学生学习,一个班81个学生,主课老师要带2个班,如果是班主任还要在不是自己的课时坐班。要应付学校各种检查,会议,要上交各种各样的活动汇报,还要应付家长们对年龄和经验的怀疑和考究。每个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都在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工作。个别人的个别行为突然就放大到了整个群体,然后这种舆论就以不可遏制的速度蔓延,直到毁掉一个行业。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里面对教师武断的评价,无端的诋毁。虽有后面对王老师形象的再加工,但依然未能消除对老师的刻意丑化。和我同去观影的是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无声的哭到最后。电影散场,走出影院,她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说:“我也很难过。”无言的分开,各自回家。那张经历过岁月,爬满了泪水的脸庞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时时让我觉得莫名的心伤。
每一个工作,都有它的特点和为难之处,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不易和坚持。一切站在表象的基础上形容内核,都不免有失公允。
天色微明,披衣下床,拉开窗帘,外面早已有环卫工人不断挥舞扫把的身影。早来的学生已经在未开的校门外守候,新的一天又以同样的方式开始了。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生活依然是这样吧,早起、早读、上课、坐班、作业、做操……真的是从现在就可以看见以后的生活,但还是会坚持下去,不改初心。社会变迁也好,人心不古也好,还是要在最初的道路上持续坚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的操守,都会让一代又一代的教书人传承下去。任他天摇地动,我自巍然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