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的使命》第129页,张老师写到:“其实在我们的教育里面,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因为故事是让人去慢慢领悟的,而道理是直接让人去接受的,讲故事肯定好于让人生硬地接受。”他还写到:“老师讲故事,要随时随地讲,要能信手拈来。”读到这些,我觉得我和张老师就更有共鸣了,因为我就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老师,教学中是,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
教学中,只要某处牵扯到了我知道的故事,我必定把故事穿插进课堂中。比如我的每一级学生学到对联的时候,我都拿“刘主席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幅对联的故事来讲。据说这是民国时期的蜀中幽默大师刘师亮在四川省主席刘湘去世时写的挽联,从幽默讽刺的故事中学生就了解了对联的特点。
看到学生行为不好时,我越来越喜欢用故事引导。比如,我班的小振很喜欢骂人,为此常有同学和他打起来。有一次,学生把小振骂人的事告到了我那里。于是我在班里讲了苏轼和佛印禅师斗法的故事。当讲完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苏轼取笑佛印像一坨牛粪,表面上看是他占便宜了,实际上他输了。从这里学生明白了骂别人难听的话,其实自己一点都不沾光。
有故事的课堂,学生才更喜欢。而语文是容易承载故事的学科,为了让我的课堂更吸引学生,课余,我加强了学习。特别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和全国的一些老师开始跟广东肇庆学院的薛老师读《史记》《尚书》等古代文化原典。薛老师在领我们读书的时候,补充进去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随时都可以成为吸引人故事。所以当张文质老师在书中说到“故事力,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的时候,我觉得张老师看到了我。虽然我的故事力并不强,但是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教学风格。
为有故事的课堂而努力读书学习,这就是一种教学相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