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从顺治朝到康熙朝的御门听政,听政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最终出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
01、乾清门有着十分巧妙的布局
故宫的乾清门是坐北向南开的,东西各有五间,三道,三层台级,各九级。长有八丈二尺,但从宽度上看,连廊共四丈三尺。屋檐是黄色的琉璃瓦,单层歇山顶。周围装饰这石栏杆,门前两边各有一尊金狮。
在乾清门外边是怎么布局的呢?
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狭窄的房屋:东侧十二间,都是六部九卿,礼、户、兵部、督察院等临时用的办公场所;西侧朝南的方向也有十二间,主要是军机处等相关场所。但是乾清门南边的两侧机构是随着其功能而变化的。为什么呢?
明朝初年,皇帝在奉天殿御门听政,所以便有相应内阁机构分布在奉天门外的两侧,特别是清朝的顺、康、雍、乾等朝,主要在乾清宫御门听政,所以内阁机构分布在乾清门两边。
02
那什么是“御门听政”?它如何举办,是否周期举办?
御门听政是明清两代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会议形式。
所谓“御门听政”,通俗的说就是皇帝的办公会议。御门听政经常在早上举办,又称“早朝”。如果皇帝在太和殿举行朝会,就称“大朝”;在乾清门等地方处理日常朝会叫做“常朝”。
明清的皇帝听政是不同的,有啥不一样呢?
明朝早期是在奉天门,文武百官每天拂晓就得到奉天门等候皇帝上早朝。清朝听政在乾清门,听政要随着皇帝行宫所在地而规定处理政务场所。
02
清朝初期,御门听政的场所有什么由太和门改到了乾清门?
有的学者认为,太和门在皇宫的大南面,皇帝每天从乾清宫上朝议事,这其中需要经过大半个皇宫,不仅很费时间、路程太远、动静大,而且行程很不方便。如果皇帝可以在乾清宫听政,不仅距离近,还省去了大量繁琐的环节,这样就便捷了许多。
单从门帘气派来说:乾清宫比不上太和门,但是他比较实际,提高了皇家听政办公效率,最主要的是更彰显了康熙帝的不讲排场,讲求实际的优良作风。
03
清朝御门听政是从顺治帝开始的,到了康熙帝时,御门听政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也就是那个时候,乾清门的门道开始设立“黼扆”(fu,yi),就是围帐,围帐前是宝座,宝座前是御案,案前放着奏折,是提供大臣跪奏时用。
当时跪奏腿部是很痛、很麻,很不舒服的。
直到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在乾清门设立了毡垫,这就是乾清门设立毡垫的开端。
清朝御门听政参加的官员有大学士、六部九卿、内阁学士等,但一般都有十几个人。
御门听政时,所有与会人员在午门外集合,等接到皇帝圣旨后,所有官员按级排列,各就各位。
御门听政会议文件分为一式两份,一份由内阁大学士御前背诵。
散会后所有文件都交由内阁或者军机处存档。
总之,乾清门在清代作为处理政务的场所,特别是康熙时“御门听政”,很多的关于社稷的重要决策都在乾清门听政得出的,康熙帝的勤政难能可贵,值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