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出乎意料的全民“家里蹲”事件,着实让大家感受到了无聊可以达到的境界,有很多小伙伴私信我说,抖音玩了一个月,突然发现空虚至极,心里慌的只想“洗心革面”好好学习。
心理慌的想要好好学习其实很容易感同身受,引用汤质老师的话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而之所以会出现【知识焦虑】是因为“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和我们线性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存在绝对落差,以及那些资源优势者“抢跑”带来的相对落差,被各种形态的媒体充分放大之后,传递给我们时所产生的焦虑。”
汤质老师分析了焦虑产生的两点因素,一是时代特征,二是媒体在推波助澜。那如果要比较这两点谁更能催生我们的焦虑感呢?毫无疑问,一切根源就时代的进程。丛林法则从来说的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媒体作为一个传播媒介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是伴奏者。知识焦虑的本质其实存在感的焦虑,个体在充满不确定因素时代背景下的危机意识。媒体的宏大叙事讲的历史演化就是创造新进生产力,淘汰低效产能的过程,降维到细节描写就是每一个个体的学业竞争,职场升迁,阶层跨越都要求你要拥有十八般武艺。这些关于生存的法则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学习是人类的进化前提。
诚然,学习的重要性不是我今天要讲的,【如何学习】才是!我想讲的是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学习新技能以及时应对新变化时,做出一套有关学习的学习法则,这套法则可以是你随时随地想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就能拎起来用的SOP。为了写这一篇文章,研究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书籍,资料,古有勤奋楷模悬梁刺股做表率,今有脱颖达人敲黑板为代言。自愧在学习认知科学方面只是一个门外大汉,胆大妄为地闯进了这个深奥的有点让人着迷的领域,毕竟探索学习学习这件事,挖掘底层逻辑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解密式升级。
下面开始:
大量泛读 建立框架
在进入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的时候,你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可能只有它呈现出来的结果,甚至能实现什么结果都没有概念。那么在最初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你需要解答就是你心里的疑惑:
- What(是什么):这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领域属于哪些系统分支?有什么工具载体?
- Why(为什么):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进展到哪里?
- How(怎么办):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有没有前人制定好的学习路线?
在前期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不要纠结,不要犹豫,大面积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做大量泛读,不要设定枷锁,尽量开放吸纳,甚至能发现更多的问题那就更好,把这三个问题形成系统框架,拼凑起旁枝末节,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幅图景,这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础。
对于这个过程,你可能会出现“接受无能”的状态:就是以往的知识储存完全不能解决你当下目之所及的内容,无法理解现在要学的知识究竟是什么?就像我(文科生)当初破壁去学习Python的时候,起初就是众脸懵逼的状态,特别无助,混混沌沌了很久一段时间。但这些都不重要,不解并不妨碍你向前继续突破,不要着急妄下定论去定义和局限自己。
可视化知识体系
曾经有位大佬说过:学习单词,最好的工具其实是Google Iamge,背单词的时候,直接在Google Iamge输入单词,看相应的图片就记住了,所谓一图抵千言。
这个比喻似乎有些不恰当,但讲道理就是一针见血呀,结构化,形象化相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被大脑接受。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入门,你的脑海里大致就会有一幅学习图景了,换种方式讲就是第一阶段确定方向,第二阶段就是执行学习路径后总结了。这一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系统学完整体知识后,明确各个小块知识概念的关系。关系之重要直接决定你对整体知识的迁移使用。知识的核心就是联系。李叫兽说:“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建立关系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复杂的知识的分层,加工,处理,整合,转化为简单、清晰的“层级”,“次序”,“导向”等等关系结构,最后聚合大量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快速响应和推理。
这一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忽略细节。何为高效:就是要计算学习回报率的,前提是避免时间的浪费,抓紧时间办大事。如果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的,越挖越深,越挖发现的问题越多,不仅对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效果不大,还会减半自己的学习热情的。你花大量的时候去纠结于细节,可能最后发现就是一键搜索就能解决的事儿,那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结果导向
罗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美国有个大学的有一门西方近代史,上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给同学们讲历史的,概念,过往。而是跟同学们在那一个学期,一起造了一艘船。
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上课模式,完全就是变了样。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者转换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把历史讲述课,变成了一堂工程制造课。工程制造是马上需要呈现结果的即时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是有着特定目的,用特定目的反推所需知识,解构细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有了具体的目的,就不是架空的知识了。能力之所以可以形成就是把知识联系起来了并迁移到了实际的用途。
【结果导向】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及时反馈,印证着高效学习,因为你时刻都在检验中学习,这个学习的动作是主动的,可以说是必须被迫把知识建立联系。拿我们的应试教育做一个对比,历史课多半都是老师画重点,学生考前突击,无法实现及时反馈的效果呀,这样的学习很容易落入学习无用的陷阱。会对历史形成偏见,除了考试,历史真的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作用。
刻意练习
这里就把我们上面讲的步骤串联起来,框架,关系,系统最后组织起来就是一个又一个可以实现目标的模型。
刻意练习就是通过来回不断的演练,操作这些模型,进而把其写入我们的长时记忆力,使得它们能够迅速的调用到实现目标的记忆中(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只要调用存在在认知系统里的模型就行了)。就相当于一台计算机被植入一个测试成功的程序,只要需求来了,代码就可以随时被调用。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到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代表着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是“学习区”。只有不断在学习区练习,一个人才可能会不断进步。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舒适区扩大,迈出舒适区,重新走向学习区,三个圈层循环往复,你的知识技能地图才会慢慢拓展。
这样你就发现了吧,从不会到会,前提是熟络关系,秘诀在于重复,在于不断训练。重复的过程是模型不断深化,不断得到印证和检验过程,在练习中得到反馈调整,在练习中得到强化。掌握了学习路径拓展的四个阶段,还会担心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吗?
结语
其实,我无意重复制造焦虑,只是摆明现实。如果过十几年回头看现在,就会窥见我们处在的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是属于那些现在有远见和关注时代命题的人呀。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追随者,不断更新自己应对世界的模型,做好随时应对变化的准备。
公众号《叨叨道来》更多好内容,等你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