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的定义与理解
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的定稿中将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相区别。它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是指扩散技术的理性化。
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大众文化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完全是类似于工业生产流程的方式方法进行生产。
文化工业的产生常常依赖于其他的产业的结合,其实质在其他产业的支撑下,服务于其他产业及整个社会,即用技术满足需求。所以文化工业产品以文化作为表层的糖衣,包裹着商业这颗炮弹,这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失去了传统上的文化意义。这时,文化工业产品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商业产品,空有艺术色彩,不具艺术意义。
文化工业的同一性
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消费者,把高雅与低俗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将艺术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在统一化,规范化的情况下,这种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性质: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宣扬不同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业产品。但是,说到底仍然是为了一个商业目的。就像CCTV1的晚间黄金剧场播放过的电视剧一样,《红色摇篮》、《闯关东》、《台湾1895》、《周恩来在重庆》…虽然这些电视剧讲述的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但是其主旋律是不变的,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所有文化工业的产品构成的整体与政治阶级中不同人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对应的,“同一性”值得就是这宗匹配的关系。
文化工业的娱乐性、伪个性主义
文化的娱乐性在于利用各种技术去迎合群众的口味,像近年来的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创造101》等,把偶像明星包装成商品,打包递送到观众的面前,使得人在消费它时毫不费力。人们享受它带来的感觉,并且慢慢接受和习惯文化工业产品的存在,每年不同的时间季度,只要出了新的又去追捧新的,人们并不是主观的要去追这个节目,不是因为节目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而是养成了这样一个接受文化产品的习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消费这个文化产品,人们用这种外在的被动接受的东西来伪装自己。文化工业产品通过文化的包装吸引大众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感觉,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成了劳动的延伸,人们追求它是为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养精蓄锐以便再次投入劳动。阿多诺认为问题不在于娱乐,在于文化产业用无聊的戏剧和卡通逗人发笑,让人们沉溺其中,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怎样一个悲惨的现实。晚期资本主义娱乐的背后不是让人们逃避残酷的现实,而是让人们丧失最后一丝反抗的观念。
文化工业的伪升华
文化工业激起人们的欲望,反而压抑了人们的欲望。文化工业会营造各种假象的氛围,让受众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和其相像的,会去承认它,接受它,并且相信。就拿现在很多知识付费商品来说,许多平台告诉人们怎样把握时间、怎样高效阅读、如何用兴趣技能赚钱、改变十个生活习惯就能成功、网络平台上鸡汤盛行,成功学励志学书籍在电商平台卖的火爆,受众在这些东西营造的氛围中获得了许诺,那些被描绘出来的场景很快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丧失判断能力的大众从而被麻痹,满足于既得利益。
文化工业使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
文化工业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使使用价值彻底臣服于交换价值。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品要保持纯粹使用价值的幻想,就必须被纯粹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只会生产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而观众追求消遣,比起嘉宝更爱唐老鸭,比起原著更爱改编电影,为什么现在的贺岁档电影一年比一年烂?票房一年比一年高?喜剧电影的卖座率永远比文艺片要高,大众的艺术品位又会因为大众文化的泛滥而普遍低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生产被消费兴趣所制约,消费兴趣又受限于市场上流行的产品,如此一来,资本逐利的安全性原则使得市场上的文化消费品实质都是一样的。
小结
文化工业的三个基本特征:标准化、理性化、商业化
文化工业产生的后果:
1、文化工业利用标准化的技术把文化差异磨平,制造出虚假的个性麻痹受众
2、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使艺术从精神领域退化成只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艺术不再是漫无目的思考,而是成了文化工业的一部分。
3、文化工业控制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以最求资本主义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