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的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他们也会成为死的东西。”这说明了自尊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也许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劳动不感兴趣,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奖惩方法,他们一概置之不理,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态度。遇到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又好气,又觉得他们好可伶,气的是不懂礼貌,甚至有时还会顶撞老师,又为这孩子的前途担心,他不懂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觉得很可伶。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发现这孩子缺少的是成功的自尊感。那么什么是自尊感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情感”。这种深刻的自我肯定是情感就是自尊感。它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自尊感呢?
一、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教师不要轻易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要让他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从而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三、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是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即教学时进行分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习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教育,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得到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曾尝试过分层教学,比如将相同学习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以不同的小题,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也许是方法不对,最后不了了之。现在的分组是把学生牛按照好中差进行的异质分组。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实在我的教学中几乎没有进行分层教学。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学生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将来我们的学生现在能不能考出好的分数,将来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做老师的都要努力地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感受劳动的、创造的幸福的快乐。
在学困生的转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已经毕业三年的孟某豪同学,这位同学进学校时两门分数不到十分,所有学科学习起来都非常吃力。开学前两周,由于有许多班里的杂事和了解学生的工作要做,在这期间,这个孟同学就做了一件违反了学校纪律的事——在寝室吸烟!
他作文也就写两行,且这两行还有错别字和空格,看到这样的学生那个老师都头疼。
写作文,别人写风景,他写我的家,别人写议论文,他写熟悉的人,我挑选他熟悉的人或事来写,开开始要求他写50字,后来逐步地增加字数,当他能够写一百字时,他高兴,我欣喜,因为我们都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他也在劳动中体验到了自尊感,可就在这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批改作文时,我看到他的本子里夹着一张纸——申请书,只看题目还以为他是要申请班级里某个职务呢,读下来,原来是申请我爸他开除学校!(我哪有这个权利呀,别说没有,就是有,我也不能剥夺你受教育的权利,何况他至少在语文学科已经初步体会到了自豪感。)他申请的理由是自己啥都不会,给家长、老师添麻烦。后来我对他说,不会可以慢慢学,你每天都在成长,“勤学普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而日有所损。”然后又把他妈妈请到学校做思想工作,这个同学才暂时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在转变孟某豪同学时,我就想先让他从语文上找突破口,让他体会到学习中的自豪感,培养他客服困难的志气和毅力,然后,激发他去挑战其它学科的困难,或语文中更大的困难,现在看来还是符合“教育学循环”的原理呢!
在我三年的坚持下,在这位同学的不断努力下,初中毕业时,语文分数虽然不高,但作文能写到600多字,其它学科仍然不好,但他这三年中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人也变得活泼开朗,他没能考上高中,上了一所职业中专,后来遇到他,他说在江苏上班,我就在思考,不仅仅是考上重点高中是成功,让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发现是成功,让同学们学会一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