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听诊结束后,门开了。
一个衣着得体妆容精致的女人推搡着一个约莫三四岁的小男孩走了进来。
趁着医生开药的功夫,我开始给孩子换纸尿裤。
只听到一声尖利的谩骂,女人一把把孩子推到了医生跟前。
“每次看个病磨磨蹭蹭,怕什么,听诊器会吃了你啊?”
这一声呵斥,让原本就不情不愿的小男孩放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扭着小身子往后躲。女人登时火冒三丈。
“我X你个亲娘嘞,你个死孩子……”
女人那几句不堪的咒骂,听得我心惊肉跳。而那个小男孩也哭得更凶了,一声接一声的哽咽着,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
只见医生也露出嫌弃之意,她瞪了女人一眼后,试着去安慰那个痛哭的孩子。
这时,躺在诊台上的澄儿也受到了感染,他惊恐地睁大眼睛看我,嘴角向下瘪,眼角有泪花闪烁,露出委屈的表情。
我赶紧俯身,轻触他的小鼻头,一边柔声安慰,一边加快整理速度。
弄好后,我接过医生手里的处方,抱着孩子大步逃了出去。
关上门的那一刻,女人的斥责声仍在里面响起。
出来后,我心有戚戚——一个这样的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人间地狱。
2
刚看完一部日本电影,山田洋次执导的《母亲》。
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丈夫遇害后含辛茹苦,独自抚养女儿们长大的故事。故事很暖,豆瓣评分高达8.6。
我复述两个触动我的桥段吧。
桥段一:
身为进步作家的丈夫深夜被捕,两个女儿惊恐不已。第二天,两个女儿出门上学,走出家门后,被母亲叫住。赶上来后,母亲用双手搂住两个女儿的肩膀,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母亲:在学校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别闷闷不乐的。
大女儿:嗯。
小女儿:阿爸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
母亲:没有,你阿爸从没做过坏事。
小女儿:那警察为什么要把他绑起来?就像抓小偷似的?
大女儿:傻瓜,阿爸才不是小偷呢!你胡说什么!
母亲:你们比谁都明白,阿爸绝不是坏人。打起精神来,上学去吧。
桥段二:
夜里,母女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母亲为狱中的父亲缝制棉衣,女儿们给父亲写信。懂事的大女儿怕父亲担心,觉得信里应该报喜不报忧,所以她只写了“阿爸,你好吗?我们都安好”几句话。之后,大女儿向母亲坦诚心中的苦闷,母女有一番对话:
大女儿:我一点也不好。老实说,我讨厌上学。
母亲:为什么?
大女儿:那天在茶道课上,我搅茶动作不对,大家都笑话我,连老师也笑我。我大哭了一场,足足哭了一节课,我真不想活了,活着一点乐趣也没有。可我不能把这些写给阿爸看,他会担心的。
母亲:我不这么想,把你的心里话都写在信上,阿爸他一定会认真看的。你们阿爸不总是很支持你们的吗?
大女儿:嗯,我写。
通过这两个片段,一位坚强,乐观,细心,又如同一朵解语花一般的母亲跃然眼前。
这样的母亲,谁不爱呢!
3
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的核心在于抓住四个字——言传身教。
而在《母亲》这部影片中,母亲的言行举止堪称子女教育的范本。
丈夫被捕入狱后辛苦工作,只身担起抚养两个女儿的重担,让女儿们学会坚强和勇敢。
永远信任和支持丈夫,不惜与有权有势的父亲断绝父女关系,让女儿们懂得信任与支持。
艰苦生活中从不抱怨,用全部身心爱丈夫和女儿,让女儿们学会乐观,领悟爱的力量。
我深深觉得,片中塑造的母亲一角堪称女性家庭生活的典范,是好妻子与好妈妈的完美化身。
4
身为女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怎样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本身也包含着完成身份的切换,比如,从女儿到妻子、妈妈。
可是,有一些东西,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是有着共通的优点的。
比如:
性格——温和勇敢胜于暴躁懦弱。
学识——智慧格局胜于愚昧狭隘。
态度——乐观勤恳胜于消极拖延。
所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你我一生的功课。
怎么做,我觉得《母亲》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