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除了“小长城”外,小学的春秋游活动最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水帘洞”。
顾名思义,水帘洞这个称谓很好理解,它就跟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记载的花果山水帘洞一样,有着一整套还算看得过去的风景,只是跟贵州黄果树瀑布比,少了些许洞外气势磅礴的“垂帘”,跟央视86版本《西游记》电视剧内的水帘洞比起,又少了点洞里的“内涵”;但是,光对于天然形成的这点,它具备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同时,也解决了孩提时代众多小孩子对水帘洞的幻想瘾。
这座水帘洞座落在离北山小区稍远的八亩地村,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名字,也许当年这个村最开始就只有八亩大小的土地吧。自从小学春游和放暑假的时候去过,至今至少也有二十年没有去看过了。
印象中的水帘洞的路口,它是在一天条省道主干路的右手边,毕竟在我们当地是属于一个不大不小的景点,路口处还有“水帘洞”的风景点立碑,而路口一右拐就是一座约五十米左右的白色水泥桥,如果以为走过这座桥后就是水帘洞了话,那你就错了;蛮佩服当年发现,并简单开发了一下这个水帘洞景点的前人,毕竟这是一个公共自然不收费的绿色景点,虽没有如今动不动就是千万上亿的景区打造商业模式,但它就如同一股清流,让老百姓自愿前往,并驻足留念的地方。
穿过这座小桥后,就进入了山路,且渐渐的越走越窄,最后干脆只能容下一个人左右的身位;记得这条土路基本上是一直沿着一条小溪蜿蜒盘绕,最终会来到小溪的上游——水帘洞,期间还要穿过好多农民种植的土地,以及高低不平的泥巴路,两边基本上伴随着连绵起伏的山峦。
站在水帘洞外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巨大的石头,这些石头应该是当年长期因为冲刷形成的,表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棱角,反而倒是有些许小坑和一些较大的凹陷;现在回想起来,伫立在水帘洞门前的三块大石头犹如门神一样,只是由于它们实在是太过圆滑的形状,根本就无法想象它们是如何经过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突兀的立在这深山老林里面,又是在两座山交汇的“虎口”位置,仿佛是被天上的神仙,把天宫里的鹅卵石变大了好几十倍,特意丢在这水帘洞的门口。
想进入水帘洞里面,还得必须攀爬过这些石头。小的时候,记得跟父亲来过,他就不断的告诫我,如果是一个人或是其他小朋友来这里玩,一定不能爬这石头,实在是太危险了。爬上石头,就来到了水帘洞的“帘门口”,这个门帘大概三米左右高度,宽度也就四到五米的样子,毕竟是迷你版的,水帘的大小和高矮也都不一,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连成一整张门帘,而是稀稀疏疏的四五股流水下来,更像是好几位长发飘飘的女生,面对着水帘洞站在洞口,而恰恰有溪水从上面流下,冲落在女生们的头上,齐腰的长发直直的垂落下来,并伴随着流水,不断的起着小波澜……
穿过门帘,进入洞内,整个核心的水帘洞就在眼前:一张石头圆桌、几座石凳,整个空间不过几平方米,石桌和石凳摆在中间,其他周围一圈除了门帘洞口处,都是墙壁,只是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光照,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并伴随着山体渗水,在墙缝中不断的涌出流下。
毕竟规模还是小了,不像黄果树的瀑布那样,即使进入到了洞内,仍然因为外面高差落下的瀑布产生的巨大撞水声,以至于在里面说话根本听不清楚;这个水帘洞就仿佛是一块仙人练功的地方,这里面异常的凉爽,甚至时间长了还会觉得冷,站在洞内向外望去,感觉置身于另一个小世界内,这里没有纷争、没有喧闹、没有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