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第172封信丨上帝垂青主动的人
在生活中,对那些不主动的人,上帝也没有办法。很多人在单位里,想着自己只要努力工作,领导就会提拔自己,可是有了一次、两次提拔的机会,领导都给了别人,这些人就会出现上面那个教徒的想法,心想,“领导啊,我这么努力地工作,你为什么不提拔我呢?”这种人的缺陷在于,缺乏一种主动性。
我们在工作中,主动性不仅仅体现在像老黄牛一样把本职工作做好,还在于能够主动和领导沟通,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虽然每一个领导都有责任了解每一个下属的工作情况,但是如果一个经理手下管了20个人,即便每周找每个人聊半小时,他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就没有了。更何况,聊了这半小时,他也未必记得住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因此,一个主动工作的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善于管理自己的下属,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上级。
当然,听到“管理你的上级”这句话,有些人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因为这和我们理解的“管理总是上级对下级”的想法相矛盾。管理上级不是给你的上级分配任务,而是说让他了解你的工作,并且在必要时及时寻求他的帮助,对于这样主动的员工,老板们都喜欢。
从一个人做事情的主动性,可以看出他将来的出息。主动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一次,我和我的合伙人李强聊起这个话题,我举了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出国时,美国签证没有预约一说,大家是一大早在美国大使馆前排队,先来先服务。通常六点钟天不亮就有人在那里等着了,而使馆八九点钟才开门,这两三个小时只好在队伍里站着,连厕所都不敢去,因为人一旦离开,后面的人就不认账了。
我去面签的那天起了个大早,到那里6点多钟,已经有几十个人了。大家前后排队,没事就聊起天来,一会儿就彼此熟悉了,聊聊自己现在在哪里读书或者工作,要去美国哪所学校。但是,这样站着聊天也确实很累,于是我就说,“我们来发号吧”。大家都赞同,于是我就做了号,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发给大家,然后又找了两三个人来帮我维持秩序。这样一来,大家就不必都站在那里了,可以到旁边歇息一下。等到大使馆开门后,我就和前后几个人一直维持着秩序,让大家挨个进去面签,等快到我时,我就把这件事交给后面几个人继续来做。大家都不希望混乱影响到自己面签,因此每当前一波人进去之后,后面的就会接上。等我签完证,从大使馆出来时,发现后面的人依然井井有条地在维持着队伍秩序。
李强听了我讲的经历后,告诉我他也有类似的经历。那时托福报名也要排很长的队,常常要排四五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中间难免会有混乱。李强就和几个人开始给大家发号。由于排队时间很长,有的人拿了号就跑了,因此他们几个人每过一个小时就会重新发一次。就靠着自己的主动性,大家维持着排队的秩序。
很多时候,大家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当遇到麻烦时,容易抱怨主办方,容易消极等待。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有一点主动性,就能做得很好。
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开始做电商时,前面已经倒下一批电商公司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848.com,它是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命名的。
8848在倒闭后讲,中国不具有做电商的可能性,当时没有网上支付,没有信用体系,没有方便的物流,交易的各方缺乏诚信和相互的信任,供货方因为都是不规范的手工操作导致管理成本很高。
其结果是几乎每一笔交易要么有纠纷,要么因为效率低下非常艰难地得以完成。不过,马云的想法和8848公司的创始人不同。没有支付手段,他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就建立一个,没有好的物流就由公司出面谈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条件。
当然,马云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试图帮助供货方提高管理水平的阿里软件就做失败了。但是,总的来讲,马云和他的公司花了几年时间主动解决了电子商务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成功。有了主动性,一切才会有希望!
万维钢 答读者问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的?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方法?
我听说过一个理论。家长干预孩子学习,只在十二岁以前有效 —— 你投入时间,他的成绩就能变好。过了十二岁,全凭自己爱不爱学,你只是提供一个后勤保障。数学是自己会做会算才觉得有兴趣,所以早期干预一下,强制提高成绩,是值得的。
具体方法没有什么特殊的,无非是做足够多的练习题。
我觉得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已经会做的题目上,不敢前行。
我父母从国内带来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我发现上面的习题就已经很多了。如果你让孩子用课本自学,那些题就已经够了,不要再加别的练习题。别管学校老师教到哪,会了就往下学。哪怕提前好几年把小学数学都学完了也没关系。有余力,回过头来再上难度,搞搞数学竞赛之类。
万老师,我发现其实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啊,可能有些人需要的是仅仅一点虚幻控制感,而不是全部控制感。很多人做自主权很大的工作表现的很差啊。这是为啥啊?
这个问题我略知一二。首先,的确是有些人自主能力比较强,你给他自由时间他知道该干什么;有些人自主能力弱,你不告诉他他就不干。第二,这两种人是基因决定还是文化决定的,我没听说过什么结论,但是我知道一个事实: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会影响国民的自主性。
以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因为是终生制的,工资福利都有保证,干活就非常没有积极性。干活的工具坏了,工人既不会自己修好,也不会上报领导,而是等着!等上级路过这里说你怎么不干活?他才说工具坏了。你让秘书打个电话,她打的时候发现电话号码不对,那么她不会自己去找正确的电话号码,她干脆就不打了,等着你下次过问。
当年东欧的学校,学生成绩再差也不会被淘汰,最多也就是跟全班同学道歉说我拖慢了班级的进度。如果竞争无意义,水平高也不能脱颖而出,那就可能形成一个“没有自主性”的文化。东欧有些工程师,就算自己有个高级技能,也不会去谋求更好的职位。
而这个现象一直到这些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 已经成了“文化”了。两德统一之后,原来东德的人的自主性仍然不如西德。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文化”似乎没在中国发生。这可能是因为东欧当年搞得太过分了,或者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上就是比较勤奋的。
当然制度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自主性高和低的人在哪个国家、什么时期,都有。
万老师如何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呢?现在也每天看很多乱七八糟的书,包含各个知识领域的都有,但每次聊天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的事时,感觉自己说出来就没那么有趣了。请指点一二。
“故事”是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只有剧情片才叫故事,纪录片、政论演讲、科普文章、乃至于科学论文,都可以写成故事。
你需要英雄,你需要悬念,你需要冲突,你需要结局。
比如说我要写篇物理论文,我可以这么写 ——
1,现在有这么一个物理现象,它发生在很多地方,而它有一个性质,现在是怎么回事还不知道;【坏人、悬念】
2,某某和某某使用了他们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结果我们不太满意;【冲突】
3,我们有这么一个高级工具;【英雄】
4,用我们的工具研究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做的;【剧情展开】
5,中间有个难点,工具不能直接用;【冲突;英雄第一次出手,失败了】
6,我必须对工具做一些修改;【英雄改变了自己】
7,然后我就得出了很好的结果;【英雄战胜了坏人;高潮!】
8,我还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事情【给续集留下悬念】
这就是一篇很好读的论文。当然论文前面有摘要,引言里也要介绍你的结果,这些都相当于是“剧透”,可是按照这个套路写仍然更能让人接受。
但是更重要的教训还不是怎么写故事,而是这个—— 文章是写给读者的,说话是讲给听众的。你说每一句话,都要想着怎么才能让人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