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不止在课堂
——以陶为师随想与杂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的真知灼见,然而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教育似乎偏离了这条轨道。好在“双减”以来,提倡五育并举,尤其是研学、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似乎将教育认知又拉了回来——育人不止在课堂。
但凡与七零年代的家长交流,都无比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知道是怎么了,不愿意吃苦,不懂得体谅父母,只考虑自己过好当下。我经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与我们那一代人区别在哪?我不禁想起自己成长的往事。
在农村,暑假期间恰逢“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为了避开大中午热辣辣的太阳,凌晨两三点出工是常有的事。踏着露珠,披星戴月的景象不是书里,不是想象,而是真实的存在与体验。有时不济也会大中午的还在地里干活。汗流浃背是常态,盼着收工是期待。于我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实景,是体验,于是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是希冀,是唯一出路。每当父母出工,我会自觉地拿出书本写作业。读书成了出工的替代品,也成了自觉需要。
果不其然,成绩一路飙升,一路向好。上初中,考师范,然后参加工作,端上了铁饭碗,终于无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直至今日读书仍然是心中的梦想。想来,无疑是农村生活的体验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点——努力是人生的常态。再看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生活体验,也就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了。
早些年,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外出春游或秋游,体育课也会在室外上。但后来随着安全意识提高,一切课外的活动都被取消,甚至连课间10分钟都没有了。因为老师或者校长没有谁可以为事故担得起责。教育只剩下课堂了。好在国家与社会都认识了这些问题,“双减”来了,劳动教育来了,研学来了,要求课间必须出教室的文件也来了。其实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也是随处发生的。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不止在课堂,估计没有人反对,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2016年我组织部分家长与孩子到东湖公园做志愿者服务活动。事后学校告知这种活动需要报备。没过多久,学校说上级部门需要这种活动宣传让我提供材料。觉着有些意思。2021年到了新的学校,开学不久中秋佳节之际,我和隔壁班程鹏老师组织了“月圆人圆意更圆——尊老敬老爱老社会实践公益亲子活动”。
早上8:00孩子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经过简短的启动仪式,我们便驱车直奔10公里外的接渡镇敬老院。敬老院坐落在206国道民兵水库边上的小山坡上,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敬老院约40名老人也已经有序坐成了两行。院长也在现场准备就绪。
我接过话筒,向老人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的祝福,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接着孩子和家长们分别站成了两行,手持自制的贺卡,向老人们表达祝愿,并依次把贺卡送给每一位老人。一声声“爷爷奶奶”,是孩子们诚挚的祝福,一声声“叔叔阿姨”,是家长们爱心的传承。
贺卡送毕,两大框节日慰问品被抬了过来。一袋袋寓意团圆、平安、智慧、福气,由月饼、苹果、香蕉混装而成的慰问品,由孩子们依次敬献给在场的每一位老人。接过孩子们递过来的“节日礼”,老人们咧开着嘴笑了,孩子们也笑了。这笑藏着幸福,更藏着“母慈子孝”般的美好传承。
“祝福”的贺卡送了,“团圆”的月饼也送了,接下来就是孩子们给老人们的居所打扫卫生,以及搀扶行走不便的老人们来到餐厅准备分享家长与孩子们精心准备的饺子了。
饺子的馅很丰富,有肉丸的,有萝卜的,还有豆干的;做法既有干蒸的,也有水煮的。瞧,平日在家从没有包过饺子的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在家长们指导下像模像样的包着。那个兴奋劲儿,还有认真劲儿,教人看着就深感欣慰与幸福。看着自己一个比一个包得更漂亮的饺子,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人多力量大,五百多个饺子没有多久便包好了。加之之前准备的,一共一千一百余饺子。一大盆一大盆的蒸饺,一大锅一大锅的水饺依次“出炉”。老人们一个个来到餐厅,孩子们接过碗来,由家长们给他们一大碗一大碗盛上。
老人们有的埋着头只顾吃,有的边吃边不停称赞“好吃”,有的边吃边露出会心的笑容。多数老人吃了一碗又一碗。看着老人们吃得心满意足的样子,家长和孩子们一个个都洋溢着微笑与自豪。
老人们“吃”进入了尾声,孩子与家长们也开吃了。孩子们吃着自己包的饺子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味道。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分不清是因为饺子好吃,还是因为看到老人们结实吃了一顿饺子而感到高兴。
中午十二点,大家都吃好了,意味着活动就要结束了。最后分别给孩子和家长们颁发了“尊老敬老爱老标兵奖”和“尊老敬老爱老示范奖”。领着奖状,孩子们乐了,家长们也乐了。人是善良的,此情此景,给孩子带去的什么。我想善良是人之本,善待老人,尊敬长者,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本分与应尽之义。
江西乐平现存古戏台400多座,2019年被授予“中国古戏台之乡”。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感受赣剧文化,2022年9月12日我又组织了中队活动——“沿着非遗游江西:感受新时代长征精神 触碰古戏台文化精髓”亲子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上午8:00,润泽中队代表队员与家长依次扫码、测温、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校,在简短的活动开启仪式后统一乘车来到本次活动的目的地——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
首先是观瞻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举行的新时代长征巡展汇报图片展。副会长叶海兵动情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红军长征与商会新时代长征精神,立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与智慧。
其次是是由乐平市古戏台营造联合工会主席许培财带来的对古戏台文化与古戏台建造的讲解。通过讲解学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与触摸古戏台艺术构件,对古戏台文化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
接着是观看古戏台建造全流程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出古戏台气势恢宏与古朴典雅,更展示匠人们的匠心独运与精诚团结,让孩子们对古戏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油然而生出作为乐平人的一种骄傲与自豪。
然后是去位于双田镇横路村的乐平市海龙古建有限公司,亲临古戏台建造加工现场。在加工现场孩子们体验了刨工、锯工、打眼、弹线等各种活计。孩子们由聆听到观看,再到操作,对古戏台建造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最后大家回到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会长齐海林为孩子们颁发了“非遗传承之星”证书,并给每一位队员结对了一位师傅。鼓励孩子们继承革命先烈长征精神,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发展出力,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作出贡献,更为乐平发展建功立业。
通过一次次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人性善良,感悟文化魅力,然后懂得学习的意义,我想教育才能真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