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内圣外王这个词,是在看曾国藩的生平的时候,其中一段讲到,曾国藩非常清廉正直刚正不二,经常损害了地方官员的利益,遭遇其他官员的抵制,自己也很苦恼。后来曾国藩领悟到“内圣外王”的意义,改变了对地方官员的态度,偶尔还送些礼给地方官员,对于地方官员的一些不法行为也不在紧抓不放。最后,实现了很好的地方管理和官员的配合。
当时读到这些的时候,对“内圣外王”这个词有了一些简单粗暴的理解:以圣人的标准来修炼自己的内心,对外,施行王道,可以包容万象,做事的结果只要不违自己内心的标准即可。
很长一段时间,经常会在脑海中跳出这个词语,所以自己百度了很多资料,看了一些解释,也并没有特别统一的答案。
以下汇总下对内圣外王这个词语的理解。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有人说:内圣外王之道,提出的是人的最高生活境界。所谓"内圣",是指内在修炼和养神,不管这个人在现实中正在做什么,只要能够做到"内圣”,他就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现实中的一切,在精神上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外王”是政治领导艺术,虽然这个人主观上无意于做事,但在客观现实中,他却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得井井有条。也就是说,思想境界最高的人,能在入世中求出世之乐,在出世中求入世之利。
这个其实也是我自己脑海中领悟的含义。
还有一种解释: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终极理想,其实一般叫终极理想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基本无法达成的。简单点解释,就是在拥有极高的道德水准以后掌握极大的权力(先开始应该偏政治权力,后来外王的概念扩大,有一道德同风俗的那种影响力也算)。
还有一种模糊的解释: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这个是我不太能理解和认同的含义,也许还是需要追本溯源去看写出这句话的庄子当时的语境才能真正有自己的见解吧。
这和很多时候看国内的书一样,其实源头都是来自国外,只是翻译后面目全非,加入了诸多作者自己的领悟,这未必准确,所以还是追本溯源的直接从源头去看书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