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存世词作仅五首,《渔家傲·秋思》即为其一。据北宋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如今只得《秋思》一首,试解之。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今人刘冬颖在文献中追溯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渔家傲》曲(即《曲谱大成》中收录的引子),听其吟唱,总觉此曲苍凉中暗涌决心,婉转中蕴含伤感,是一首压抑着痛苦又融合着崇高的英雄悲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透过这个“异”字,我们似乎能触摸到作者面对迥异于故乡苏州的塞下秋景而产生的讶异之感。唐朝皇甫冉写过,“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的诗句,该词在“风景异”之前又加上“塞下”“秋来”二词,便同时拥有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比较:想那南国之秋,自是清润、淡远的;北方的秋,哪怕是带了点萧瑟之气,但也总是以天高云淡为主。而此时,作者所处之塞下,则更多了辽远、肃杀和悲凉之感。
且看那南飞之雁,好像要着急摆脱什么似的,对塞下竟无一丝留恋,振翅飞去。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逐渐暗淡,雁影越发模糊,作者久戍荒凉之地,看那大雁尚不能守,人更何堪?大雁已去而征人难归,伤感之情初显。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里传来呼呼风声,吹起半丈黄沙,砂砾擦过土夯的城墙,也擦过征人的脸庞,战马嘶鸣,声声透着悲凉……正如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说“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风声、沙声、战马声,声声融进低沉的画角声中,喧闹之声衬出沉静之境,沉静之境又反衬作者内心之难以平静:
范仲淹此时是“任命于危难之际”。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武备松弛,边塞空虚。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猝,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此时,范仲淹已经进入耳顺之年,体弱多病。到任后范仲淹在延州精选将士日夜训练,修筑堡塞积极防御。但更令他忧心的是,自己以守为攻、待机反攻的策略不被重视采纳,宋军盲目自信,与西夏轻率交战,结果宋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作为一军副统帅,面临着战场上未知的形势,心情怎能不沉重?“孤城闭”三字道出多少无奈和忧虑!
词人立在城楼之上,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峰隐于沉沉暮蔼,硝烟还未散尽,一轮落日缓缓西沉。词人脚下的孤城,孤城里的百姓,百姓心中的期盼,此刻都成了压力,压在词人的心头,苍凉悲壮。
若是只有悲情,也就不是那个令西夏人称作“腹中自有数万兵甲”的“小范老子”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既然无计,那就拿起酒杯吧,将这浊酒一饮而尽。饮下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久戍难归的忧虑,是定要勒石燕然的豪情。
英雄是什么?是勇战沙场刀光剑影马革裹尸,更是心中藏着柔软怀着深情留着依恋。
英雄也唱悲歌。“羌管悠悠霜满地”,寒霜已降,铺满戈壁,羌笛声起,深沉悠远。“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个夜晚注定难眠。英雄之泪,顺着塞外风沙刻画的岁月之痕缓缓流下。沉雄开阔的意境,苍凉悲壮的气概,使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戍边军士的浊酒与泪水中看到英雄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