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现在,对于空性的理,我还是透不过气,所以有点茫然,迷迷糊糊。
素语:这也正是,我转入《华严经》学习的一个症结,因为我们缺乏最根本的认识,基础的知见与行为,而我们只是对空性的理论,有一些初步的学习。如何能完成对空性的契入?也是一大学问,这就是普贤法门,属于行门的部分。由于芸芸众生福德的制约,在没有对自我意识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往往以自我的色彩认识空性,这样本身就与空性背道而驰。
释迦牟尼佛,一生大部分时间所讲的法,属于基础佛法部分,就是37道品,其中八正道里,正知、正见、正念、正行、正思维、正禅定……都有一个正字,可想而知,正,的重要性,佛法就是讲的众生的迷惑颠倒,就是因为大家不“正”,佛陀才苦口婆心的为众生说法。
没有正知正见正禅定,你所修的定,没有般若空慧的成分,就会习气使然地从某一种执着转成另外一种执着。禅修本身是一种方法,是帮助我们完成契入空性的修行过程,而不是目的。如果自己将打坐变成一种行为上的惯性,而不是参禅的方法,那就很容易进入邪定聚 外道禅,也就是打坐带来的轻安,会令我们感到满足,即舒服禅,又进入到众生的习性使然,从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绝非正定。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得从如何发心,如何用心,如何达成菩提心,来净化我们的行为。对此,人格性的健全,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和当下要做的。不管是谁,如果一直是理归理,事归事,我归我,佛归佛,你说这算怎么回事?
《华严经》里面《净行品》,讲了那么多善用其心,就是要大家改正自己的错误用心,久而久之,必定会从凡夫的俗心转变成一个菩提心,一个菩萨心,一个佛心,有了这些因地上的觉悟的种子,那就必定能走在菩提大道上!
当你进入到邪定聚,外道禅里头,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看看我们现在,佛门里的大伸,迷得很深,苦不苦?佛陀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常乐我净,怎么才能具足觉悟的能力!但是我们现在迷的很深,这种能力是需要时空来沉淀的。
芥子: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对空性的理,只是名词概念,但是第一步如何契入呢?你说的普贤行持法门,但如不知空性的理,契入是不是也是在自我意识中行,比如华严经讲的法界 法性 虚空,如何才能和修法融通?不知是不是这样?
素语:要想深入的修行,是一定要听经闻法的,这个过程是要理清,体 相 用之间的关系,行者与法的关系。而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需要打破我们有生以来随波逐流的很多杂念。要建立法界观,生命观。
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的菩萨,不同名号的菩萨,他是代表我们生命因素的不同特质,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都是要圆满具足的。《华严经》是佛对天人,大菩萨们讲的,从十信位开始的,也就是说有了十信满心这样的基础,才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十信满心以后,方进入住位。住,顾名思义,安住之意。进入住位以后,才算是真正的修行者。经文都是很详细的。而我们现在的状况,基本都是处在信位的初阶,那你仔细看一下,对比一下,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状况,也就清楚了。
大家不重视听经闻法,诵经很多遍了,也不知道经里头的内容是什么,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总不能学佛这么多年没有问题吧,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就无法进步。除非你根本也没把问题当回事儿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人都是庸人自扰。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对佛法的理解和用功的方法,都窄化、点线化,尽管尽虚空 遍法界这样的一些概念化名词挂在嘴边,然后总想着打打坐就可以尽虚空遍法界了。背楞严咒大概是你们的强项,佛在《楞严经》里开示了用功的方法,有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叫舍识用根,入流亡所。这两种情况能完成多少?无法走出自我意识的片面理解,自以为是,知少为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普贤菩萨是在表达法界一切的存在,是佛的境界通过普贤菩萨的说法,而展现出来。《华严经》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法界,一切的存在,彼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含容 众缘和合,缘生缘灭的,构成法界的千变万化,从而最大限度诠释了无常的法则。
好吧,太深了,一点一点来。先说说听不进去这件事儿。
从因地上来讲,过去听经闻法这件事儿,很少去做,或者与讲经的法师缘浅,在行为上没有串习的惯性,在心理上没有亲和的力度。用华严的语言就是 因地的种子没有或不成熟。所以修习的过程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善业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常讲的要发愿,要定位,就是善用其心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因地菩萨借助于愿力和定位,而转换凡夫自己于世间的业,从而达成菩萨的业。一个成功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一定有良好的习惯,和自我的约束能力,这里面一定也充满着愿力和定位。
你们这些年建寺院的愿力和定位是什么呢?
说一件事情,或者要成功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都是我们曾经的努力,因地上的付出,还需要时空的具足,众缘和合的果才能现前,其中缺了哪一个因素都是不可的。这个众缘和合就已经超出了我们大脑,所能够认知的范围了。
懂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现象,都属于非因即果,念念经诵诵咒,似乎就成佛了,自己心脏惶惶,弄别人个惶惶,觉得就是天大的本事,乞不知别人是在受你那个病气,业气。你不令众生欢喜,又哪来众生会欢喜你呢!你们诵了那么多经,哪一部经里佛陀是这样教他的弟子的。
再回到参禅。坐到哪儿就是参禅吗?对于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止静而已,我们过去看了很多解释空性的书,那只是理,他并没有变成自己的空性、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空性的理,没有兑现成自己的生命因素。兑现,就是需要条件的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弄的清楚,有点境界,或许已经走火入魔了,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懂得参禅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一个微细的体验,如果你的心那么粗,那么五味杂陈,又哪能知道这其中的滋味,明白人不多啊。我们这么多年下来,走了多少弯路,还能不忘初衷的走下去吗?这个过程就是行门,他具体的引导我们修行的过程,以保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踏错地方,直至走向菩提。那你说他跟空性有没有关系?
不知我这样讲,您老大有没有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