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甘露岩寺
造化自无心,光阴凿壁痕。
千姿还百态,深壑巨岩珍。
陡峭危崖立,丹霞古貌真。
煌煌超俗界,寂寂远凡尘。
穴顶流珠引,人名甘露岩。
左钟和右鼓,兰若出云间。
楠柱深锥地,一丫四木横。
上岩为瓦顶,重阁叠楼成。
倒“品”谋奇构,名师胜鲁班。
神工凭鬼斧,巧置寺倚山。
湖水明梵净,野峰排作屏。
传音钟磬远,香客四方惊。
福建省泰宁县境内大金湖西岸的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泰宁寺院多在岩穴,岩穴顶有水流下,故寺被称为甘露寺,甘露寺也叫甘露岩。又当地人称岩寺为岩,甘露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边一块红色岩石象一口硕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独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岩寺便在这钟鼓石之间,所以有这么个说法叫“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以这来形容其地理位置。岩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宽约有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把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了四幢重楼叠阁。
传说以前这庙很小,供奉着送子观音,香火很旺。北宋时叶祖洽的母亲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并许愿道:“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后来果然得子,取名叶祖洽,还高中状元。
为偿还母亲的夙愿,叶状元调集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然而,由于这里地势险峻,庙无法建成、一直盖不起来。皇帝派来的建筑师也发愁。有一天,一个名叫周斫头的建筑师看见一壮汉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正在树荫下休息。他顿受启发,当众宣布:“明日开工,不得有误!”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叶家主事闻讯,忙问设计方案,周斫头便投其所好地说道:“府上状元姓葉,一木四横;这岩下窄上宽,呈倒过来的‘品’字,意为当朝一品官啊!就这样建”。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还提议把这柱叫“状元柱”或“如意柱”。所以,这庙的香火更旺了,人们来求子,还都爱抱一抱状元柱,便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福建泰宁古镇尚书第为明代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私宅。明天启六年下半年,李春烨升为兵部尚书,并协理京营戎政。天启七年七八月间,李春烨晋爵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准其回家奉母。明天启帝特嘱大学士张瑞图代皇上书"孝恬"二字赠与李春烨。天启七年八月,熹宗去世,崇祯即位即开始处理阉党群凶。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春烨被认为是阉党同伙,但被列为第五等宽大处理行列,即论徙但恩准交款而不必去流徙处。但与其一生至孝使人感怜当然也有关。“孝、德、福”可以说是他一生写照。明崇祯十年,李春烨去逝,享年66岁。
李春烨的父亲李纯行是个商人,县志说他是个"善人",时常救济一些有困难的人。后来他父亲浪迹江湖,不知所终。李春烨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在舅舅亲自教育下逐渐成人成材。
他的人生之路,与"6"结缘,以10年为一台阶: 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56岁隐退,66岁病逝。李春烨从46岁中进士到辞官隐退,生前有"大起大落十年间"之说,后人用"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来概括他的一生。然而李春烨留给我们的却是他死后的"大忠大奸难评说"。
李春烨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明朝后期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己,大肆屠杀东林党人。而李春烨却飞黄腾达,加官进爵,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后人难免会对李春烨是否与大太监魏忠贤有染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李春烨一生评价的偏颇。
李春烨的一生,在《明史》、《泰宁县志》中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忠奸孰属、功过是非很难评说。难道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除了出生年卒外,就是一连串的官职吗?那么他的是非功过在哪呢?《明史》、《泰宁县志》都没记载。但事实归事实,李春烨留给泰宁人民的只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尚书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积达1040平方米的尚书古墓。
五律 · 访泰宁古镇尚书第感吟
一品辉煌第,华堂气象宏。
礼门梁画艳,义路石苔轻。
世事梦中息,浮生烟里荣。
终身弘孝德,福报老归耕。
游泰宁古城
一条古街,几条巷子
曾经,挤满了
满腹经纶的进士、举人、秀才
当然,还有状元的高头大马
和热热闹闹的开路仪仗
有老人说,是巷口的那口井
滋养了尚书第、进士巷、九举巷……
滋养了这一群古宅子,和
古宅里的读书人,从而
滋养出了古泰宁昔日的辉煌
走在泰宁古城,仿佛
就会沉浸到历史的岁月中去
街上擦肩而过的,不论
土著还是游客,迷迷糊糊的我
总觉得,他们一个个都像是饱学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