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已经逐步关闭了原本粗暴的品牌服务方式,原来是你需要logo设计,需要漂亮的画面,我是来者不拒的。原因很简单,我需要活下来,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活得很好。所以现在是避而不见,原因在于很少有品牌主能告诉我他心里的那个WHY,即:除了赚钱,你为什么做这件事。
我去年年底遇到最奇葩的客户是,跟我谈了一下午之后,告诉我的是:我要做装修界的土巴兔。格局那是相当大。结果我把一份两万元的合同在达成共识后,连发票也开据了的前提下,递交给她,并且双方都盖好了合同章。隔了一周,她告诉我是嫌贵不做了,然后说过的话就这样算了,连收过去的发票也没有还我,这亏我认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件事让我更加看清楚大多数如今的创业者的盲从,激进,以及无知。如果处于一个二三线级别的城市,你告诉我你要赶超一个全国级的线上平台,光就是否具备人才这一点,我也是质疑的。题外话,如果你在二三线城市,赚钱是王道,别想那些没用的,千万别因为听了个什么演讲觉得自己也能改变些什么,然后就去做了,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自己难道没点B数吗”。
每一个人正在被标签化
如果我要在一个自己不懂的领域去选择,比如,我不太懂健身,我会去找身边的健身达人,问他们一些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必须购买的必要装备,因为我认为他们是专业的,那么这些达人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标签的呢?答案很简单:也许就是他日常更新的朋友圈,或者他有他的办法让你知道他所擅长的,我们从前没有那么简单的途径和方法去快速了解一个人,而如今,我们搜一搜微博,看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就很容易知道每一个人大概的专业和方向,以及关注点。
那么当你在做自己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如何给自己这样的标签也是要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什么你可以做这件事
我们把落点放低一点,如果你要做个代购,那么你首先要让你身边的人知道你在做这件事,其次你要让他们信任你的产品质量,然后有机会你要在众多的同行里杀出重围。说句实话,谁的微信里没几个代购存在呢?那么除了价格,找你买和找别人买的差别在哪里,也就是你要有一个鲜明的消费理由,然后你才能够获取更多的新客户或者是重复购买。
你可以以你的勤奋,你的认真,你的专业来为你身边的人造福。比如我最近在卖Outer产品的时候,好几次都是因为自己的服务感动了客户,于是他们帮我介绍了新的客户。让他们更方便地买到好东西,那么你要输出的是今天你存在的价值:我麻烦一点没关系,你方便就好。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其实这一点就是我在开头说的那个WHY,也是别人消费你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比产品更加重要,我要开始举例子了。
100%的企业和创业者都知道What to do,就是你要去做什么,卖什么,拿什么来盈利,那么这也是我们做一个生意的出发点,没有错。然后我们开始定义自己的产品,告诉你的消费者,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好在哪里,这也没错。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你做的产品,你提供的服务,不可能独一无二。那么除了你说的这些好和卖点以外,消费者更看重别的理由。
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做产品,销售的时候遇到的几乎雷同的口径,如果Apple这么说自己,我觉得不见得能有今天。
这也是在上面提到的Golden Circle,从What开始思考问题的显著表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么去做的。因为没有错。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何从Why开始思考问题,还是Apple:
这个时候你再想想,我们是否被打动了,然后就从此跟随其左右,不论如何,爱着这样的品牌。当然前提是,这真的是很好的产品。因为千万不要在你的产品还很一般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用这样的愿景去忽悠你的消费者,结果你会死得很惨。
说到这里,我最后提及一下现在大家觉得很有用的slogan,比方说小米说“为发烧而生”,其实对于品牌来讲的确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妖魔化,slogan在我看来是Why的高度概括,比如苹果“Think Different”,比如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的确是要思考一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slogan,举个例子,反面的。大家直接看图:
一个做外籍教师中介行业的,提供外教工作加生活的一站式解决,说要一个slogan,来征询我的意见
这段对话我真实地键入下来让大家体会一下,我也不是想表达我自己有多么地正确,只是希望大家在做一个生意的时候,想想什么才是你的消费群体能够接受的价值观,什么才是别人会消费你的理由,除了价格。
本文提及的部分观点来源于Simon Sinek的《Start With Why》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但目前在国内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中文版,翻译和装帧都很次,所以我近期一直有这个打算来翻译这本会对大家非常有意义和行动价值的管理书籍,尽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