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词炒得比“斜杠青年”还火,空巢青年——指生活在大城市,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社会新人类(学生或初入社会)。很不凑巧,和我同龄的大部分朋友,几乎都是这个群体里面的人。
空巢青年们,一般都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打拼,每月到手3k5左右(讲真,在广州,月薪2k5、3k5、4k5没有太大区别),每个月以三分之一的工资交房租,换来得以栖身的十几平米房间,平日多吃快餐店,加班叫外卖,偶尔周末腐败去小餐馆吃地沟油烤鱼,朋友同学多散落各区各地而缺少联系,终日低头面对手机、电脑等各种屏幕,身体亚健康缺少锻炼,物质上处于脱离父母后的断奶期,精神世界上依靠微博微信等各种APP刷刷刷,看似喧嚣欢闹,实则深夜依旧空虚无比。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这些年龄在二十多岁的空巢青年,与当年对应着中国低收入劣居群体的“蚁族”不同,“蚁族”自身教育水平低,大多数从事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
教育的普及让这些空巢青年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经济形态的调整,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松动,上升通道不再单一逼仄,空巢青年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道路选择。
他们很清楚,如果回老家,无非就是父辈阶层的继续沿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逃不开打洞的命运”。贫困会哺育贫困,困境依旧自我循环。
穷者恒穷、富者恒富。那些家境好点的同学与朋友,早就在老家包揽福利好待遇佳的事业单位,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谈论买房与生娃,开始享受人生。
空巢青年连舒服地泡在温水里,坐等安逸死的机会都没有。
“血脉想要逃离血脉”,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出发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他们选择在大城市留下来去换取一线生机,蛰伏、忍耐,期待迎来更多可能性与机遇。
而现在,他们正处于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我身边的朋友,每天都在吐槽。
“今天刚发工资,交完房租,才买几件衣服,就剩下一千了,啊啊啊啊,我这个月该怎么活下去啊???”
“啊啊啊啊,我信用卡额度竟然全用完了,还不起信用卡要被抓去坐牢吗???”
“我刚刚看到了个包包,好漂亮好喜欢,可是想想银行卡里的余额,心凉了半截,为什么我连剁手的机会都没有!!!”
“我工作就是为了钱,老板老是和我谈理想,理想能当饭吃啊?我的理想就是不用上班又有钱收。”
“我只想当一个只会花钱的废物。。。”
他们一边在说,“光是活着,我们就拼尽了所有力气呀”,一边开始进入集体比惨时间。
A说好惨啊我每天加班到10点,B苦笑一声,我一般到凌晨2点,C没法做声了,因为他刚刚通宵工作跟片,还没清醒。
A说我月薪3k5,没有任何提成,B说我月薪3k,租房就花掉了1k5,C又没法做声了,因为他月薪2k6,还要养女友和一只猫。
当你在吐槽说自己有多凄凉的时候,其他人纷纷附和,这时候你才忽然发现,比你更惨的人竟然满大街都是。
我们往往用和其他人比惨来安慰自己和别人。遇到挫折,想到有人比自己更惨,窘迫和尴尬就可得到缓解,暗暗庆幸自己不是那个更惨的人,聊以自慰。
可是,“有人比你更惨”,这是一种有毒的自我安慰方式。
卢梭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
一个人感到不幸,会本能地注意别人同样糟糕的经历,而当我们跟随本能,去想“别人比我更惨呢”,这往往会让我们淡化了我们对自身状态的关注,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看清自己的现状。
所以,一方面,当青年们在忙于生存,忙于吐槽与比惨的时候,其实是压抑了自身真实的情绪感受,靠激发同情获得安慰之后,就不会反思真实的自我,更别谈进步与发展。
另一方面,当劳动剩余价值被雇主榨干的时候,青年们没有时间学技术,没有时间提升自我,只能像陀螺旋转在日复一日只为糊口的怪圈中,恶性循环。
最近在做一个毕业一周年的活动,认识了一群奇奇怪怪的同届朋友,各行各业有好有坏。听了满满一天的采访,看完了近万字的稿件,我才发现,我们这群家伙,都是空巢青年,在彷徨,在不安,不知道路在何方。
但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了,二十多岁的你不迷茫,那些励志鸡汤书谁买,那些无脑成功学谁来读。
世间物质哪有那么容易攫取,树上的桃子都要跳一跳才能拿到。
在经过了心理断奶期之后,就该踉踉跄跄得站起来,就算颤颤巍巍,频频要倒下,也要慢慢扎稳脚跟,学着成为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人啊。
既然选择了仗剑走天涯,那就别再比惨卖乖,开始挥剑指向这个世界,一路升级打怪存钱买装备,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新一代BOS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