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国防军主要的作战对象不再是邻国的正规军,而是巴勒斯坦人,以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主要代表。该组织又分为几个派别,有的派别相对温和,比如法塔赫;有的派别非常激进,比如哈马斯。
巴勒斯坦人的“战斗”形式类似于“游击”,但是他们不但会偷袭在边境巡逻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也袭击会以色列平民,甚至会发动自杀性爆炸袭击这种“暴恐行为”。这种全新的作战形式让强大的以色列国防军一时难以适应,他们虽然很难在正面战场上被击溃,但是这种零散的袭击行动还是让他们伤透脑筋。不过,每当遭受袭击后,以色列人也会进行猛烈的报复。于是袭击、报复、再袭击、再报复这种恶性循环不断上演,让以色列民众和政府都感到厌倦。为了实现和平,以色列政府开始了和巴解组织的谈判。
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签订了《奥斯陆协议》,主要的约定是双方互相承认,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停止对以色列的暴力行动。在白宫的草坪前,还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中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注视下,拉宾和阿拉法特这对“敌对双方的代表”握手言和。就当全世界都以为中东即将实现和平时,接下来的事情无疑让人失望透顶。
貌似但凡和平有一线曙光时,总会有人跳出来予以破坏。巴勒斯坦方有人认为《奥斯陆协议》是一种妥协,他们的目标是不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该协议是对这一目标的背叛。所以他们并没有因为签订了协议而停止针对以色列的暴力行动。令以色列人愤慨的是,作为领导者,阿拉法特没有对此进行强烈的谴责和约束,甚至对暴力行动的责任人也没有采取负责任的惩罚措施。与此同时,以色列一方,也有强硬的人认为以色列做出的让步并没有换来和平,也反对这份协议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拉宾,又一位积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的人,被自己国内的异见分子暗杀了。然而,追求和平的努力并没有结束。
在巴拉克执政时期的以色列政府,以归还92%的约旦河西岸和部分耶路撒冷的土地为条件展开和阿拉法特的和谈。但是,阿拉法特拒绝了,哪怕是连以此为基础进行讨价还价的动作都没有。这让很多人都开始怀疑其和谈的诚意。克林顿在离任美国总统时给继任者小布什的忠告中有一句:阿拉法特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要相信。克林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并且是拜阿拉法特所赐。小布什对阿拉法特的评价也与克林顿相似。
到了沙龙执政时期,他的做法是撤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同时修建隔离墙,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分开。虽然离开生活已久的家园让很多以色列人不舍,但他们还是听从了政府的要求,当以色列国防军前来执行拆除犹太人定居点的命令时,他们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反抗。据统计,隔离墙修建后,以色列遭受的暴力袭击事件下降了80%多。然而,沙龙的撤离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在撤出加沙地区后,他突然罹患中风陷入了昏迷,离开了政坛。沙龙通常被认为是以色列政府中鹰派中的鹰派,然而这个鹰派也采用了之前著名鹰派贝京的土地换和平政策,从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上主动撤离。
虽然到现在为止以色列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仍然未能全面实现正常化,但也正在逐渐好转,就在去年,在懂王的撮合下阿联酋和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据悉这只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的一个开端,不久后会有更多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建交。对局外人来讲,阿以之间的是非恩怨,没法判断。但是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出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被仇敌环视的环境之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觉得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几分相像之处。同样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同样遭受过其他民族的欺凌,也同样在贫苦中愤而崛起。因此,我对这个民族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都值得生活在一个没有纷争的和平环境之下。希望在未来的世界,即使各国之间不能消除纷争,但是可以采用更温和地手段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