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作者古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杨梅,前名企人力资源经理,丈夫事业有成,收入不菲。婚后全身心地做一个家庭主妇。
每天晚上,杨梅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见到丈夫回家。为了给丈夫做晚饭,每天研究菜谱,整整准备一个下午。但是丈夫一个电话:“亲爱的,晚上不能回家了,你先吃吧。”杨梅恨恨地说:“您不回来,我就不吃!”丈夫以为是赌气。等到晚上十点钟回家,看到的是一桌凉了的大餐和饿了五个小时、一肚子怨气的女人,一场恶战不可避免。这样的事不止一次。杨梅觉得委屈,甚至怀疑丈夫出轨,丈夫觉得那个体贴入微的妻子不见了。
有很多女人和杨梅相反,他们的经济条件也很好,无需靠他们赚钱养家,但是却依然叱咤职场努力赚钱。赚钱让他们实现经济独立,更有尊严,让他们在家庭中更有地位,让他们的婚姻生活更美满。
有些女人工作赚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赋予赚钱更多的意义:为了生活的更好,为了婚姻生活更美满。赚钱,可以让女人保持在婚姻中本该有的样子。
2.
有个老教师重点大学毕业,之后创立了多家学校,从事教育事业大半辈子。一生两袖清风,生活简朴,穿着朴素,喜欢哈雷摩托,他最值钱的家当就是那一辆哈雷。在旁人看来,他完全可以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但是他依然每天穿梭于学校之间而乐此不疲。
他不需要为了养家糊口来工作来挣钱,显然,他已不仅仅把他钟爱一生的教育事业当做养家糊口的方式,这份工作,已经成为他的兴趣,成为他的爱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养家糊口,他可能有更多的甚至赚钱更多的方式,但是他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
就像罗永浩,如果为了养家糊口,他去做脱口秀完全可以赚很多钱,但他却选择了做锤子手机这样一条艰辛的路,因为这是他感兴趣的事。
有一类人,他们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他们不一定会选择赚钱最多的,而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的。他们挣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把工作当做钟爱一生的兴趣,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们工作挣钱,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所期望的样子。
3.
马云在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中这样说道:“钱有什么用?财富有什么用?像我们这种财富,是社会委托给我们的,让我们把这个财富经营得更好而已。
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钱对我来讲,就是个资源,钱越多你要做的事情越多。
如果是为赚钱养家糊口,做过中国首富的马云早就应该收手了,但是他承载着社会责任,他知道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为了完成社会给予他的责任,带动整个社会的财富进步,他仍然要工作下去。
可能我们平凡人永远体会不到马云的感受,也达不到马云的境界,但是,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工作挣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社会进步。而他们工作挣钱,可以保持他们在社会上应有的样子,在人们心中应有的样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其实人们工作挣钱正是在满足不同的需求。有人挣钱为了生存,有人挣钱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希望通过挣钱提高经济实力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而老教师和马云这应该是最高阶层的需求——自我实现。
4.
我们平凡人,既做不到老教师那样把工作当做钟爱一生的兴趣,也达不到马云把工作当社会责任的高度。如果问我为什么工作挣钱,我的答案很简单:为了让自己活得好一点,也为了父母过得好一点。
看到漂亮的衣服,不会因为看了价签再放回去;想学的课程,不需要考虑价格;想去的地方,可以说去就去;出门旅行,不必为了省钱坐长时间的绿皮车。
父母想买的东西,不会为了给我省钱而放弃;父母想去的地方,我可以一一带他们走遍;喜欢打牌的妈妈不会因为输掉几十块钱而心疼;喜欢各种电子产品的老爸不会因为价格而舍不得。希望不会因为钱而委屈自己,也希望不会因为钱而委屈父母。
家庭条件很好的女人依然在拼职场赚钱,是为了婚姻生活更美满,保持女人在婚姻中该有的样子;本该安享晚年的人依然不停下工作的脚步,是把工作当做兴趣爱好,为了保持自己所期待的样子;马云家财万贯依然经营着事业,因为承载这社会责任,为保持在社会在人们心中该有的样子。
电影《熔炉》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马云,亦或者我们平凡人,我们工作挣钱都在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个相同的目的,就是能在世界前进的脚步中,保持自己原本的样子,不被世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