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你为什么不买车?”以前有人常常问我,刚工作时,主要是买不起,后来主要是因为怕麻烦,每次要停车找停车、每年还需要维修和保养等,而我又不需要经常用车,所以就算了,后来滴滴出行的出现,让我的出行更加便利,买车的意愿就进一步下降了。
其实在这个背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在凯文凯利(简称KK)《必然》这本书中,用12个关键词对未来进行了预测,这本书完成于2016年,其实都不能算是预测,有些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中有两个和我上面的选择有关——flowing(流动)和sharing(共享)。
所谓流动,他指的是我们周围的资源是流动的,他用自己看视频为例,以前都是用DVD,现在直接在Netflix上在线看,因为随时可以看到,而又不会卡顿。为了出行,买一部车,就像我们以前看电影要买DVD或者下载一样,而当车辆的使用就像自来水一样,随用随取,那么它的代步功能就降低了。
共享比较好理解。两个关键词其实都和一对概念相关——占有和使用,而将这个概念放大到我们的人生,我们对很多东西享有的都是使用权,比如身体和时间,我们都不完全占有,我们只是使用者。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谈到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细谷功的《高纬度思考法》:
“知”和“无知“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困境,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如何整合?
发现问题的“元思考法”,如何通过升维发现问题?
1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
在《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中我们介绍了狭义的“解决问题”思维的最大问题是“很难发现问题”,那如何更好发现问题呢?这就需要进行思维的转换,作者用两种动物形象地表示了这两种思维习惯的不同——蚂蚁VS蝈蝈。
这个比喻来源于《伊索寓言》,其中提到蚂蚁会在事物充足的时候储存食物,以备过冬,而蝈蝈则没有这个意识,最后只能在冬天忍饥挨饿,甚至是死去,它想告诉我们存量的重要性。
这两种动物还有一个重要区别——一个能跳跃,一个只能爬行(不考虑翅膀的蚂蚁),而这类比到视角上,蝈蝈比蚂蚁多一个维度。
除了这两个形象直观的理解外,作者还给这两种动物附加了一组不同的思维方式——封闭VS开放。
总结下来,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是两类思维方式的指代,前者适合解决问题,而后者适合发现问题,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不同:
存量VS流量
固定维度VS可变维度
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
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优劣,只有适用场景不同,而每个或组织通常是两种思维的比重不同,而通常我们需要基于不同的环境将两种思维组合起来应用。
2 存量VS流量
前面已经介绍了两种不同,蚂蚁指代前者,流量指代后者。书中虽然讲两者分开处理,并能看到对流量的重视,但是我想表达两个观点:
常常流量是存量带来的,有时会加快流量。最典型的是你存款(存量)会给你带来(流量),你已有的知识(存量)有时会加速知识的获取(流量),这也是系统思考中的典型的正反馈。
清除存量思维而不是存量。所谓存量思维,指的是被已得到的东西束缚,不敢尝试更好的机会,比如,有的人不敢离开原单位和所在的城市,常用的理由是,我已经在这里买房了,我现在的福利待遇都不错,我应经在**职位了,我的人脉**,就不要折腾了吧,这里不是鼓励放弃已经积累的东西,毕竟这是有风险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在不清除存量的时候,如何在选择的时候,让已有的存量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你已经在**买房了,反而可以成为你离开一个城市的理由,因为“如果混的不好,大不了我再回来……”,这就让你不会因为某个存量而限制自己的思维。
21世界什么最重要?人才!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凸显,价值在向人的身上流动,以前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它的厂房、设备和资金(存量),现在这些东西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资源(人除外的财、务)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降低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自二战后,人类已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全局性的),加上科技革命带来的商业发展,让我们集聚了大量的资金,导致资本的价格(利息)降低了,所以你会看到现在一个稍微好点的想法,就会有资本争先恐后地投入,有时都让你感到困惑——这些投入收得回来吗?
4 固定维度VS可变维度
前面提到,因为会跳,蝈蝈能够比蚂蚁多看到一个维度,而对比到思维,蚂蚁思维对应的就是在限定的维度内解决问题,而蝈蝈思维对应的就是能够不断发现新维度,这种维度的增加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东西,理解低维度无法理解的事情。
就像下图,假设有一群人是生活在二维世界,一个3D的球通过他们的生活平面,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圆先变大再变小的过程,很难理解(什么鬼东西?上帝?),而对于一个高维度的人,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
就拿我的专业(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来讲,我们大部分的工作是降噪,具体的就是控制声音的声压级(通常用dB表示),但经常发现,两个不同的声音,即使他们的声压级相同,人们听上去的感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后来就引入了声品质的概念,就是不进考虑声波本身的物理特征这维度,还引入了人耳听觉特性及人的心理感受等维度,就能解释以前很难解释的感知现象。
其实这里不够严谨,因为“高维度”和“多维度”是不同,其实书中想强调的是“高”而仅仅是“多”,“高”是“多”中的一个方向。不过我们应该有体会,如果你是一个组织中的中下层,你有时会困扰“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高层是怎么想的?”,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就很有味道:
“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屁股决定脑袋”
你没到那个高度和那个位子,看不到那个高度能看到的视野,自然很难理解一些现象,所以只能困惑和YY,就像一个古代一个长期挨饿的乞丐说的“等哪天我当了皇帝,我一定要天天吃大馒头和白米饭……”
3 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
这一对思维和蚂蚁和蝈蝈特征很难类比的,但是它指代封闭系统思维和开放系统思维很有启发,而书中在这个部分还加入了另外两个观点也很有启发。
①边界带来的自我中心
在《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已经介绍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异同,这里重点说说边界,封闭系统通常是有明确的边界的,当我们在这个边界中生活,常常容易感知自己是这个系统的中心,就像人类经历的三次打击(有时打打更健康):
地球是中心,太阳等围绕地球转,后来伽利略提出日心,打了我们的脸;
没事儿,我们是上帝创造的,后来达尔文说我们是猴子进化来的,又打脸;
没事儿,我们跟它们不一样,我们有高贵的灵魂,后来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黑暗,再打脸。
所以,从开发系统的角度看,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反而能够更加平静地对待。
②二选一 VS 二分法
两者有个微妙的差异,因为定义了清晰的边界,所以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观点,所以通常只能在非黑即白中选择,而二分法指的是虽然也分黑和白,但是能看到期间广阔的灰色地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灰度”,对“度”的把握,我认为是一种高级智慧。
③通过解释看事实VS通过事实创造解释
当一个人们看不懂的事情发生时,本能的反应是“这不可能,这是特例”,然后为了维系解释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装作没看到,或者曲解事实,“疑邻偷斧”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们怀疑一一个人,他做什么,我们看上去都觉得可疑,我们喜欢一人,他做什么都是好的;而通过事实创造解释则不同,发现不同的时候,认知审视后,发现原有解释讲不通,就要更换我们的解释,我很喜欢下面的这句话:
“让我们用行动改变现实,而让现实来改变我们的思维”
5 如何整合?
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使用,如何结合,书中给出了三种思路:
①元级思维
当我们陷入一个困局而苦恼的时候,身边的人常常会劝我们“想开点,跳出来看看”,所谓元级思维,就是跳出两种思维的限制,看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②不要同居,要组合,不混合
用公司的例子很好理解,就是不要把工程的人和市场的人放在一起。为什么?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蝈蝈是三维的动物,但是如果把它“降维”放到二维动物的世界,那么相对于蚂蚁,它通常是出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面,工程师的数量(或者执行层面的人)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执行层面的人做的事情,通常有参考,有逻辑和依据,容易说服人。
如果近似类比,市场团队就像“蝈蝈”,他们会有很多想法,而且很多不一定工程能实现;而工程团队就像“蚂蚁”,他们严谨,能让想法落地,如果把他们简单粗暴地混在在一起,通常会互掐。而比较好的方式是让市场的人充分发挥想象,先不要太过于在乎能不能实现,工程则负责判断实现程度以代价。
③顺势而为
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
总结:
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是两种代指,通常前者适合解决边界定义清晰的问题,而后者善于发现问题。它们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存量VS流量;②固定维度VS可变维度;③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我们使用的策略是站在元级思维的高度,依据环境不同,调整两者的比例,不要将其混在一起。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