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节小长假,除了吃喝,还看了几部旧电影,7天时间犹若白马过隙一道白光就消失了,搜索记忆还留着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绿意森森,一胖一瘦两老头的音容,那些啼笑皆非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平静结局。
人生终究归于平寂。
一个过气的老作家,一个毕生泡妞和酗酒的糟老头,一起徒步旅行,计划穿越2000多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来重新认识美国。似乎是传统励志风格,我甚至想到《遗愿清单》,但看完才知道并不是那种套路。不论内容,还是手法都从容散淡,真若林中漫步。
该片根据比尔·布莱森游记作家同名畅销书改编,罗伯特·雷德福内敛自然的出色表演是这部慢节奏,情节简单的片子耐看的花色,简洁契合身份的对白,配上他满脸阅历感的皱纹就很吸引了,每个表情里都满满的故事意犹未尽。
过气的老作家出席一个电视访谈满怀期许地回到家,想听听家人对节目的看法,却发现大家都没关注。或许他已老得失去被关注的资格。好吧,你们都不在乎,也不再需要我了,我就去做些我早想做而没做的事吧。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开始准备一次徒步旅行。
阿巴拉契亚山属于4亿8千万年前的奥陶纪,被侵蚀之前可能达到阿尔卑斯山的高度,他的目的地是海拔2000多米最的高峰米切尔峰。
阿巴拉契亚山小径?No——
徒步?这辈子不行,说得好像下辈子可以似的。给所有可能同行的朋友致电留言,回答大体一致。正当他准备一个人上路的时候,一个失散多年的童年小伙伴突然出现,主动提出同行。看着因为泡妞和酗酒身材变形,步履不稳的这个老头,他没有拒绝,或许是因为童年的情谊,或许这根本就是一趟没有归途的旅行,跟谁一起上路,走到哪落单有什么关系?妻子临别那句“要活着回来”也如宿命的光消散在他满脸沟壑中。
两位老迈的“好基友”上路了,一路上状况百出。莽莽群山,山路崎岖,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老人都是极大挑战,何况是常年酗酒的糟老头,经常是累到连滚带爬,见到旅店的床就直接扑倒,甚至有次累到要求作家杀了他。但无论遭遇暴风雪,熊出没,还是因为跟一个极大吨位的胖女人约会被她丈夫追杀,他都不失幽默本性,被追得屁滚尿还不忘自嘲,让人啼笑皆非。
就是这么一个糟老头,当他们掉落在一处山崖找不到出路时,他对作家说:“你是唯一一个我愿意付出生命的朋友,也是我每次穷途末路时能将我带出绝境的人。”这是整部片子中最煽情的一句话了,作家淡淡回答一句:“原谅我已失去感动的能力”。有多少人至死没能把心底最真实的话说出,又有多少人能坦然接受光阴夺走容颜,健康,和一切能力?
在一处石滩,两个年轻的徒步者想帮他们背行李过去,他们拒绝了,还说,我讨厌他们!他们讨厌的仅仅是不愿直面的自己吧。就在这片石滩糟老头掉到水里,老作家想救他,结果也落水了。当他们全身湿透艰难地爬上岸,当眼前亮起满空星宿。糟老头无比感慨地说,当我们望着星空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看,他们看到的星星肯定没有我们的多,我看到一百万颗。老作家说肉眼最多只能看到两千多颗,糟老头却依然坚持自己看到了一百万颗。老作家说宇宙里的星宿几百上千万亿亿颗,而除了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也要有4亿多光年。“才四五年啊,不远!”糟老头是真不知道光每秒走30万千米,4亿多光年换算成距离是一长串数字,还是难得糊涂。
他们在危难中敞开心扉,叙述,聆听,感恩……
当两位年轻的徒步者经过山崖救出他们,望着同样年轻的背影,老作家说:我喜欢他们。
他的笔记本上,曾经要留给妻子的遗言只有:亲爱的XXX。
好多次糟老头想放弃旅途,作家都不同意,但这次绝处逢生后他主动问糟老头“你是不是很想回家?”,然后放弃抵达那座计划中的最高峰,原路坐车返回。
妻子拥着他喜极而泣,他真的回来了,活着回来了。也许之前她已厌倦了,或曾经无数次抱怨这个男人,但那一刻相信她的心里只有幸福和感恩,相信他也一样。
不甘老去的岁月里,有我们至亲的人,陪伴是最好的人生作结。
回到家后,作家收到很多信笺,其中有几张糟老头寄来的明信片,徒步的途中,他一再要求作家将难忘的事写进书里,每次,作家都说不再打算写书,或者,他只是害怕生命没有足够写一本书的长度。这个累到曾经请求作家杀了他的糟老头,竟然坚持把难忘的事和话写在明信片中并在旅途中抽空寄出。最后一张,就是回程那天写的,他写到,接着做什么呢?
举着明信片,作家陷入沉思,然后打开电脑敲下书名——林中漫步。
或许,他再无法完成一本书的写作。但人生的意义在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