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分享《做一个专业的阅读者》。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摘自百度
郑教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尾巴》引入分享。曾经读这首儿歌,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韵律很好。听了郑教授分析,理解到这首儿歌即融入了生活实际,又用一个“最”字突出艺术性。
自己读书最多是在中师四年。中国四大名著和外国名著《简爱》,《飘》,《茶花女》,《家》,《基督山伯爵》,《羊脂球》,《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那时比较喜欢长篇小说。阅读的目的,说心里话,就是为了娱乐消遣。书中介绍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地理风情(尤其是一些外国历史,人名,地名难懂又难记),几乎被忽略,一目十行,在意的就是主人公之间的连环故事。现在回忆,有些名著隐约的记得故事梗概,连一些人名都记不清了。
毕业后,有一段时间喜欢看杂志,看知音,看演讲与口才。对娱乐圈,格外关注,哪个明星火了?哪个明星传绯闻?之后至今,阅读量越来越少。在图书馆借本书,有时要重复借两次才能看完。
上班后,出外培训,听优秀教师和名师演讲。深深受挫了,他们伸缩有度,引经据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侃侃而谈。对各个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听者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没有大量的阅读,他们如何有此长篇大论。反思自己的阅读量,真是不堪一击。
郑教授讲到:阅读能力=背景性知识+合宜的阅读方式和方法。阅读,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感受其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善于批判性阅读。阅读方法:默读,朗读,浏览,圈划,比较,质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要想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要动手摘抄,记笔记。少年中国说节选: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经常听到一些演讲里出现这一段,却从没用心记忆过。有一次,女儿学校开展“亲子阅读”竞赛,期中就有这一段。为了给女儿做个表率,我格外认真背诵。几遍阅读后,在理解分层的基础上,很快就能背诵了。为保记忆深刻,我还默写了几遍。竞赛中,选分题,果然抽到这个题目,我毫不犹豫代表我对作答。看见女儿一脸崇拜的样子,很欣慰。我一直觉得,年龄大了,记忆力差,早已不善于背诵。但那只是躲避的理由,只要你想,就一定会做到。
加入青椒计划后,最深的反思就是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无知的如一只井底之蛙。看到屏幕里吴校长和老师们即兴演讲,看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打卡和简书,自愧不如。《勇气读书会》提出后,更坚定了读书的信心。这既是鼓励又是督促。这学期买了四本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教学勇气》。不能再把她们高高挂起,要用心阅读。先制订一个小小的计划:每天看五篇,阅读,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