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一下一种自带主角光环的心理学效应:晕轮效应。
我们时常会调侃某个影视剧里的人物,好像做什么都是对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一路开挂,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运气无敌,怎么折腾都不死,最终成为人生赢家,走向人生巅峰,我们玩笑的称之为主角光环。而事实上,在心理学中,也确实有一种效应,能解释这种主角光环。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其实这个效应很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
在这个崇尚盛世美颜的时代,“颜值即正义”这种现象也是常见,这点从吃瓜群众对劣迹艺人的反应就看得出来,颜丑的往往被谴责得很厉害,而颜美的似乎找一些理由就能原谅。
从影视剧的收视率来看,演员的颜值也能起到为影片保驾护航的作用。
各类企业也都会请一些颜高又有影响力的明星来做品牌代言,其实也是利用明星自身对粉丝的号召力,把晕轮效应最大化。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也是影响深远。以貌取人的现象自不必说,以穿着打扮来推测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初遇时的言行举止来评判他人的才华品格,也是常有的现象。
在对陌生人进行各种评价时,晕轮效应会表现得更加显著。
在爱情中,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晕轮效应的一个例子。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晕轮效应是好是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在做品牌策划、企业宣传时,就需要充分利用晕轮效应,这时晕轮效应就是好的。
而在人际交往中,其实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有句古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人对事的看法,应该更加客观一些,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也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晕轮效应过多影响,让自己在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陷入被动的位置。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