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本质是 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
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
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
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
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
而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简单来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
而阴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身体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
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
以上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解释,有些抽象难懂,下面结合日常生活以及常见疾病来分析阴与阳两个不同的功能。
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
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
它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有无形的气,
二是必需有阴寒的媒体。
比如:在煮水的锅内,水蒸气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
再看豆腐的制作。
黄豆做成豆浆,煮沸后并不成形,要想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就是加盐卤或石膏水。
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于是阴得以成形,豆腐于是做成了。
所以说,豆浆是温性的,但豆腐是凉性的,因为加了盐卤或石膏。
“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
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
如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
这种情况要扶助阳的气化功能。
再如甲状腺肿,那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而致。
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形成了肿胀。
对于这样的病,光是通经活络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脉之阳气才是治本之道,
比如肿瘤。
这是明显的:
阴性病:
首先,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会生肿瘤,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的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
因此,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执行功能,属于 “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肿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由此可以推出:
【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
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可以用到艾灸、姜汤亦或是温性的中药等。
改变体质,攻逐病邪,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
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治本之道扶阳、散寒、祛瘀。
再说肥胖症:
身体某部位肥大。
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
有句话说“十胖九虚”,虚的就是阳气。如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
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
红斑狼疮、
肝硬化等病!
这些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大,水肿,其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不能化水,水湿泛滥成灾。
每见某些医家大量应用苦寒中药以泻水化瘀,不知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
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时尚可,久则必然消耗阳气太过而病人体质变弱,一不小心又会生病。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
会导致关节会肿大变形,这也是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的缘故。
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
不管病人表现出多少热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应用寒凉中药。
要知道,能患这样的病的人必然是阳虚体质,虚寒于内,阴得以在阳气最弱处聚而成形。
临床每见有医重用生石膏治疗关节炎,不知即使是热邪所致,也要加以扶阳以化其阴形。
眼球外突,一定是阳虚于眼睛;
椎体增生,必然是阳不足于椎体;
小儿脑水肿,那是阳气未能充盛于脑内;
局部摔伤而肿胀,是阳气受损而聚阴成形。
如此等等,皆当从“阳化气,阴成形”这个意思上去思考,这样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所有的“阴成形”的慢性病,多属阳虚体质而生。
阳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
《黄帝内经》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疗任何的“阴成形”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
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的。
我们的阴是足够的,从来也不会缺少。
像我们的组织器官躯体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吃的饭也是阴,缺少的是真阳。只有阳气旺了,才能气化水液而化为阳气。
如果真有人阴虚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阴补阴手段吗?
问题是喝水根本就补不上阴,因为没有阳的气化,水进不了我们的生命。
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说,“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
扶阳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体质,增加阳气,渐而阳气可以化去阴邪,单纯地祛除阴邪而不扶助阳气,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但无效,反致缠绵不愈。
其本质即在于阳气耗伤,病邪日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