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还是个孩子”、“孩子还小呢”,相信这是很多成年人在被“熊孩子”欺负了之后,听到的话。面对家长对孩子这样的“庇护”,大多数人在无奈一笑的同时,心里可能会想:“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将来社会会替我教训你。”
孩子越大付出的管教“成本”越高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如果小时候不管好,在以后的日子中,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比如一个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说要离家出走,家长可能还会觉得很好笑,并不会为此有多紧张、焦虑。但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说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家长除了紧张、生气外,是不是还会有些无奈呢?毕竟孩子的体力、体能、身高各方面已跟家长“旗鼓相当”,无法强压硬管了。
“一个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不被爱的孩子”,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塞尔玛·弗雷伯格如是说。
从孩子的感受来看,当他们长大走了一些弯路之后,还会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好好管教自己。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不断上演,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家长不管自己而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而家长也很委屈,觉得并不是不爱你,而是太爱你,小时候舍不得管,大了管不了。
宝宝七八个月就该启动“管教模式”
你觉得孩子多大的时候,要开始进行管教?中国有句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意思就是说,从7岁孩子的言行中已经能够看出他成年的样子。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7岁左右也就已经完成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孩子的管教要早于7岁。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五六岁?还是三四岁?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已经为接受管教做好了准备。当他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管教就可以开始了。
想要管教好孩子,家长需要做好两个心理准备。一是要明白,管教的重点在于“教”而不是管,更不是惩罚;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关键点。只有按照孩子的发展节奏,才能将管教这件事情做好。现在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0-6岁孩子发展的关键点,以及需要管教的内容。
0-6个月:掌握自我安抚的方法:需要拥抱、需要奶嘴等等,并且能够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需要。
7-8个月:大概在这个时期孩子可以开始爬行、并且会认生。于是,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能够行动中的婴儿一些指导,在孩子不断试探的过程中,让他学会限制和界限。
9-12个月:孩子已经具备了解码情绪的能力,并且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统一标准,并且果断说“不”。
1-2岁:孩子会在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初步的因果关系。父母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管教标准,并且在语言制止孩子行为无效时,用行动来说话。
3-6岁:这个时候,孩子探索外界的能力更强,且会参与到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中。父母要做的就是全方面的管教,并且让孩子学会自律。
给孩子立规矩把握三个关键点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就是给孩子立规矩时,有三个核心的关键点需要运用在具体的操作中:
1.对孩子行为的惩罚必须与孩子需要学习的规矩或出现的不良行为相匹配。
如果孩子一出现不良行为,家长的处理方式就是打一顿。但其实孩子能记住的就只是被打的感觉,并不会认识到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2.孩子能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弥补或补偿,这样孩子就能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帮助孩子在将来,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预判。
例如,孩子摔坏了东西,让孩子帮忙修补或是寻找替代品。如果打伤了其他小朋友,要去安慰对方并道歉,并学着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陪着孩子完成这个过程。
3.孩子的能力可以实现弥补自己错误的行为,否则管教是无效的。
孩子本身的行为能力要能够补偿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果在管教的具体行为中,不能蕴含这三个核心关键点,那么管教就几乎不可能有效,即使有效也是当下有效,并不能达到让孩子自律和内化规则的目的。
五个步骤助你管教“熊孩子”
明确了上述三个关键点后,现在教给大家一个管教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时,我们要分下面这五个步骤来处理:
首先,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里面包含,家长要去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传递了些什么信息,了解孩子对自己的这个不良行为是怎么认识的。如果这个不良行为反复出现,家长要耐心寻找原因,并且审视自己对孩子这个不良行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其次,了解不良行为的发生过程。这里面涉及2W1H:where、when、how。即这个不良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过程。
再次,跟孩子就这个不良行为进行对质。一个总的原则是:越早沟通越好。但这个早其实是家长准备好的时候,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马上跟孩子探讨孩子的不良行为。
随后,回应孩子的反应。当家长跟孩子进行对质的时候,孩子会有反应,可能会否认自己的行为,也可能会找很多借口。家长要对孩子的反应进行反馈。家长在反馈时,要先安慰孩子,让他平静下来。然后是定清晰的界限,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淡化父母作为家长的权力,并且要处理孩子对于可能面临的处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羞耻等。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向好行为的动力和希望。
最后,让孩子承担不良行为的后果并获得原谅。当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了补偿,这个时候就要原谅孩子,让他领悟宽恕的力量。但是,不要在孩子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强迫孩子道歉。发自内心的道歉,才能产生积极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