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干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儿,诛杀了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红人安德海。
安德海是慈禧眼前的大红人,平素骄横跋扈,除了慈禧以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与慈安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奕䜣都结下了仇怨,后来奉慈禧的旨意出宫去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界上,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处决慈禧眼前的大红人,丁宝桢为何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安德海的所作所为和丁宝桢的为人。
安德海其人
安德海,直隶南皮人,他在八九岁的时候净身进宫当了太监,由于聪明伶俐,很快他就得到咸丰皇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赏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对安德海来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咸丰皇帝病死承德,死前遗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当时慈禧被八大臣困在承德,慈禧为了夺权,决定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但是恭亲王在京城。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两地传送信件的差事便落在了安德海身上。
在安德海的帮助下,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成功发动政变,夺取了肃顺八大臣的权力。因在政变中的优秀表现,事后安德海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中显赫的人物。
得势之后的安德海,争权夺利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先后得罪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人物。
安德海得罪的第一个大人物便是慈安太后。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人共同垂帘听政,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慈禧是需要向慈安请示的。但是慈安太后由于性格、见识等原因,没有紧紧将权力抓在手中,因此实权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
安德海得势后,在内廷里胡作非为,仗势欺人,甚至在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之间添油加醋,搬弄是非。这一切,慈安太后看在眼里,忍而不发,等待着安德海自寻死路。
安德海得罪的第二个大人物便是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本就年少,贪玩是常有的事而且经常偷偷出宫。安德海为了讨好慈禧太后,经常向慈禧太后打小报告,导致同治皇帝常常被罚,颜面扫地。所以同治对安德海是恨之入骨,早就想杀掉他。
安德海得罪的第三个大人物就是恭亲王奕䜣。
慈禧掌握最高权力后,想要解除恭亲王手中的权力。同治四年,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准干预一切公事。一个月后,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这次打击让恭亲王奕䜣永生难忘。
得势之后的安德海,不过是一个总管太监而已,却同时得罪了大清朝权势最大的三个人物,最后被杀也在情理之中了。
安德海被杀的经过
同治八年(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要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于是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慈禧太后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得到慈禧的允许后,安德海带着一帮随从,前呼后拥的出京了。安德海号称是钦差,可是他没有携带任何公文,一路上又过分张扬,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山东地界上。由于安德海没有任何公文,为了谨慎起见,德州知州赵新迅速将此事汇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是何许人也,他为官清廉,做事重实效,整个山东在他的治理之下,吏治清明。丁宝桢早就不满安德海的骄横跋扈,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接到德州知府的报告后马上草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
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当年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被抓,八月六日,丁宝桢收到军机处发来的密谕,大致意思是:“安德海擅自离开皇宫,并且做出了很多不法之事,如果不从严惩治,难以令行禁止,现在命山东巡抚丁宝桢迅速派人捉拿安德海,一旦指证无误,不需要审讯就地正法”。
验明正身后,丁宝桢在济南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听到安德海被杀的消息后,慈禧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把这口气憋在心里,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太监跟慈安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丁宝桢等人撕破脸。而丁宝桢也没有收到任何惩罚,多年后还做到了四川总督一职。
丁宝桢之所以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安德海得势后,嚣张跋扈,同时得罪了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䜣,而丁宝桢敢杀他背后也得到这三个大人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