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略
如今,寻常百姓都知道国内有个惠及民生的“南水北调”工程了。
南水北调,事实上是两条线,即东线与中线。限于篇幅,本文只简述中线。所谓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于水库东岸河南南阳淅川县九重镇境内之陶岔(丹江村),兴建"天下第一渠首"工程。
陶岔工程渠首开挖干渠,经长江与淮河流域之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荥阳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
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供水范围内总面积15.5万平方千米,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规划设计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规划设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水源工程。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由武汉至南京途中,对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并指示对汉江引水方案进行研究,组织人员查勘,一有资料就立即给他写信。同年,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查勘,最后找到了丹江口河段为引水华北的水库坝址最理想河段,林一山写信报告了毛泽东。
1954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燃料工业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会同参加黄河规划的前苏联专家组,对汉江干流进行了查勘,重点研究丹江口水利枢纽及引水华北问题。
1956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编制了《汉江流域规划简要报告》,选定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期工程。
1958年2月,周恩来在视察长江三峡途中,听取了汉江流域规划及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汇报。他指出,丹江口工程规划设计总的原则是综合利用,以近期为重点,同时要考虑济黄济淮。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上指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在意见书中指出,由于丹江口工程条件比较成熟,应争取在1959年做施工准备或正式开工。4月25日,水电部下达《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书(草案)》,规定了枢纽任务,明确调节径流、引水灌溉唐白河流域是主要任务之一,引汉济黄济淮应作远景考虑。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1973年初期规模建成。
依据丹江口水利枢纽分期建设方案,1969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引丹灌溉工程陶岔渠首枢纽设计简要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按丹江口水库设计蓄水位155米,年引水量25~55亿立方米,灌溉唐白河及淮河部分地区的555~1200万亩方案。
1970年7月,编制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设计蓄水位155米水利规划报告》,推荐年引水量10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355万亩方案;1984年编制《“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引汉工程规划阶段性报告》,明确了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规模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做到引水64~100亿立方米;1987年上半年编制《“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提出丹江口水库辅以水源建设初期可供水100亿立方米,大坝加高后再实施后期引汉工程,可供水230亿立方米,引汉总干渠由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
1990年,国家计委农经司与水利部计划司在鄂、豫两省计委、水利厅配合下,视察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丹江口水库移民情况。鄂、豫两省从大局出发,同意丹江口水库按后期规模完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方案。水利部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991年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鄂、豫两省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丹江口水库设计蓄水位由初期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新增淹没面积305平方公里。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十堰市及河南的淅川县,需迁移安置人口22.44万。
同年11月,水规总院和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同意丹江口大坝按后期规模加高的近期引汉方案,即在保证防洪要求,基本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允许减少发电的原则下,调水150亿立方米。同时,考虑到对汉江中下游用水的影响和发展要求,需增建必要的工程设施。
1993年1月6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长规[1993]第4号文件上报水利部,其后经过一年的预审和补充论证后,于1994年1月25~28日通过了水利部的正式审查。审查结果认为,工程布局合理,具有水源水质好、自流输水的优点,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可作为立项的基础,建议国家尽早决策兴建。
1998年3月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审查结论意见指出,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至最终170米规模,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向京、津及华北地区供水。该方案技术可行,经济比较合理,有关各方面都能接受,认为是最佳比较方案,并得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湖北5省市一致赞同。
其后,水利部又进行规划和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于2001年7月底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的六个专题报告,对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按1956~1998年包括20世纪90年代枯水期的42年系列,考虑上游规划水平年的耗水,满足汉江中下游完成闸站改造、航道治理、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江汉运河)等项目后的需水,丹江口水库的可调水量近期为80~90亿立方米,远期为130~140亿立方米。近期,丹江口水库加坝与不加坝均能满足调水要求,并推荐加坝至后期规模,总干渠渠首规模为350立方米/秒,明渠(京、津段为管涵)调水95亿立方米的近期建设方案。
同年9月22~24日,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审查会,同意《规划》提出的近期调水95亿立方米,后期调水130~140亿立方米的调水规模。大多数专家和代表认为,为增加丹江口水库调节能力,提高枯水年供水保证率,同时结合汉江中下游防洪的需要,并解决原有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同意按原设计加高丹江口大坝的方案。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