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八章
大道【1】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2】六亲【3】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4】。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道,在此指一种准则。
2.智慧出,有大伪:聪明智巧出现了,伪诈才盛行。据陈鼓应教授考证,郭店简本无此句,陈老疑为战国中后期受庄子后学激进派思想影响所妄增,建议删之。此说供参考。
3.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这里指家人之间的关系。
4.忠臣:郭店简本作“正臣”,帛书及傅奕本作“贞臣”,均不影响文义。
今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 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孝慈才彰显出来;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评述本章: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等到崇尚仁义的时代,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
某种德行的表彰,正由于它特别欠缺的缘故;犹如现在所谓好人好事的表扬,正由于这些事迹极期罕见的缘故。
就像陈老所说,环境污染危及到人类生存,人们才开始重视环保;食物不安全成了常态,大家热烈追捧生态有机食品;野生动物种类日益减少,生态链遭到破坏,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当拥有时,我们觉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失去时,才明白它的可贵。
老子是一位悲观的智者,透过我们看起来喜人的外在表象,如“仁义”、“孝慈”、“忠臣”,他看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如反腐倡廉成绩喜人,全民欢欣鼓舞,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腐败猖獗才会有那么多贪吃的“老虎”?某地发现天然氧吧,空气洁净清新,城市的人们趋之若鹜,恰是因为城市的上空,已难见蓝天白云?老子对万事万物,始终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他并不为一已私利而忧,他悲天下而悯世人,大慈才大悲,圣人莫不如是。
从老子本章的简洁论述中,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推演,不会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并不会人类灭亡世界末日,正如腐败中孕育新生,仁义、孝慈、忠臣会出现,会为社会生态系统带来新的平衡,这便是系统的制衡力量,也就是道的力量。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绝望,极端引发变革,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邀请自己在最黑暗的时候等待光明,不是鸡汤不是阿Q,那是在道中了。而人生得意时,也需警惕不要离心太远,避免乐极生悲。
事物总在动态的调整中,最终走向平衡,而这个平衡,就是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教导:叩其两端而执中。“中”不是中间,不是平均,不是折中,它是平衡点。叩其两端,是指要全面的了解事物,因为事物阴阳合和、对立统一,不可执一端而行事,而要执中,要把握这个平衡点。
作为个体,要学习穿过现象,多维度思考问题,看清问题的全貌,看懂背后的因缘。掌握了平衡的智慧,我们既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妄自菲薄,以一颗定静之心,处事行云流水,待人慈悲宽容。
把外在表象,作为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事中去洞察,在事中去修炼。
老子的哲学中,深藏“无”之智慧,没有成见,没有预设标准,没有分别心,所以更能看清本质,洞悉真相。它不仅可以解释如大道废、六亲不合等宏观的社会现象,对于微观的个体行为,以“无”去因应,往往也会带来更加成熟稳定的人际关系。
比如你身边最亲密的人跟你吵架,有了一些不可爱的言行刺激到了你,这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带跑,我们会指责或争辩,甚至会愤而发动攻击,陷入纷争之中。如果我们能懂得,那些不可爱的现象后面,是因为爱的匮乏,是以这样让人不舒服的姿态在呼唤爱,也许我们就能找正确面对的方法。可能就只是上去紧紧拥抱他/ 她,在对方狂风骤雨的爆发中,坚定又轻柔的在他/她耳边说:我明白你现在觉得很不好受,我和你一起面对!当然这只是举例,也许你有更好的方式,我是想说,除了针锋相对,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理解和爱,让你们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当“看不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去抨击这个人身上我们不喜欢的言行或特点,如果此时有人附合,我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这时可以回观下,抨击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因为我们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吗?是因为我们害怕这些不喜欢的特点会从自己身上跑将出来,才想去攻击和抑制它吗?作家张德芬老师说过,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王阳明先生也说,心外无它。下一次,当下意识想要评判时,试试去觉察和思考,我们评判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小孩子看电视剧时,才喜欢进行这样简单的区分,抛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就会有更多维度的视角,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处事不偏颇,待人能客观,得意时保持一份警觉,失意时存一分真诚盼望。自然之道,动能守恒,因势利导,保持平衡。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