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相约一起游玩,请了当地一个导游安排食宿,因为晚餐不足量,和导游闹了些不愉快,怎么也没料到导游会把晚餐的事情上升到素质高度,对我们夹枪带棒地训斥一番,言之凿凿,我们所作所为丢了生养之地的慷慨大气传统,实在对不起那一片底蕴深厚的土地等等。
本想和导游理论一番,突然想起一句话:“如果你很想发脾气,不妨留待明天”,遂忍住一言未发。事后回想,很为自己当时能忍住而庆幸,没有因为逞一时口舌痛快而糊涂地做错事。如果当时和导游争执会做什么错事呢?
其一,无论争执结果如何,必是一个两败的结局。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导游从他的角度给出了事情的一个看法,我从我的角度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试想,这样的争执更像是各说各话,各有各的理,争到最后可能就是 恶语相向,两败俱伤。
其二,急于辩解,还是心虚的表现。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第一反应是肾上腺素激增:你怎么能这样说我?不是耐心倾听,而是听到第一个“不”字,就头脑发热认为对方以偏概全说错自己,为自己贴了负面的标签,必须正告他予以改正。尽管在企业经营方面,有及时应对负面评价而获取成功的例子,但在个人,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批评迫不及待地辩解,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免显出心虚。无论他人说与不说,我的好与坏就在这里。
其三,看到导游的错误,没有看到他的好处。在想争辩的时候,脑子里即理出了导游的几条罪状:晚餐安排失误导致用餐不愉快;发现问题时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听之任之;事后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不就事情做出解释,反倒指责用餐人素质,欲盖弥彰。这些想法,都是站在对立的位置挑对方的错误,想着对方是为了掩饰他的错误,而采用恶人先告状的策略。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不知道。可换个角度,可能就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导游从旁观者的角度,从晚餐量不足这个突发事件中我们每个人的应激反应,看出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告知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提高自己。这样看来,没有指责,只有热心人善意的提醒。
其四,当时糊涂,不够冷静,没有分清楚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想去理论,争个谁对谁错,实在是糊涂地分不清哪个更重要。辩白自己是正确的,让对方屈服,承认是说错了话,在当时取得了胜利,不免会洋洋得意,忽略了对方说的对的一面,不能改正自己,让自己得到成长,这怕是本末倒置了!
自然界中,柔弱的小草选择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它可能被压在大石块的下面,求生使它不能纠结于石头挡住了自己,毅然寻找出路,寻找阳光,因为它知道生存对它最重要!生活中,成长最重要,不利于成长的事情都是琐屑小事,都应该被忽略,不分散我们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