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并不重要。
【感受】我们只是渺小中的一人。我们做不了马云,我们做不了巴菲特,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了自己。
【金句】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问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便照着这个标准转到文学院了。
【感受】内因决定一切。只有发自内心的努力,才会达到力量的巅峰!
【段落】在一个头等、第一流的大学,当初日本筹划帝大的时候,真的计画远大,规模宏伟,单就医学院就比当初日本总督府还要大。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第一号编起,基础良好。我们接收已有十余年了,总算没有辜负当初的计画。今日台大可说是国内唯一最完善的大学,各位不要有成见,带着近视眼镜来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将来。听说入学考试时有七十二个志愿可填,这样七十二变,变到最后不知变成了什么,当初所填的志愿,不要当做最后的决定,只当做暂时的方向。
拆分单元:伽利略的科学之路
记得老辈子人常说:门里出身。指的是那些父亲做什么职业儿子也会做什么职业,熟门熟路。
近代的科学开山大师伽利略的父亲可不是这么想的。他出生于意大利,他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数学家。他父亲认为数学家不挣钱,没饭吃。伽利略听从父命,学了医学。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在伽利略上大学的时候,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他在大学里,被教授和同学誉为“天才的画家”,他很得意。
画画是线条的想象延展。
他读书的佛劳伦斯地方是一工业区,当地的工业界首领希望在这大学多造就些科学的人才,鼓励学生研究几何。在一次的溜达中,伽利略认识了几何。
不断的学习,伽利略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从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和创新意识。
伽利略相信实践,敢于向权威挑战。
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篇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提出了质疑,经过反复实践验,忍受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在比萨斜塔上用实验证实了“自由落体”理论。要知道,这个观点已经统治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拿出胡适老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伽利略成为了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医学,恰如胡适老先生说的,科学界少了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医院里却多了一名平庸的医生。是世界的损失,也是伽利略的损失!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记得上学时读书,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会有好工作!”
考上什么样的大学?选取什么样的专业?我们才会有什么样的好工作!一个个的问题扑面而来!
上学的时候,爱看书,在小学时就把哥哥的高中语文课本翻过,家里面的报纸杂志早就被我收藏起来。
初中时,算着日子,为了抢到每月一期的《读者》,我六点起床骑自行车车到五里外的隔壁镇子书店等候开门,只因为那个书店只订购了三本。
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虽然只是生活琐事,却也是写得津津有味!听广播,自己模仿着写小说。
工作之后,便慢慢的在繁琐中淡忘了。只是在深夜里,回问:活着是为了什么?
读书是断断续续,到还算是坚持。然而骨子里的本质时不时会呐喊着:对文字逻辑的敏感,对排版格式的强迫,对错误标点的自发纠正,无处不在提醒着―我要写作!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对自身行为的认知。
是的,我们有了兴趣,才会走得更远!
我们阅读,我们写作,我们始终在为找到我们自己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