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是我国第24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项制度源于1996年3月,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安全”这个话题,是每个父母最关心、却也是总让人“猝不及防”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聚焦在道路交通安全、校园霸凌和儿童性侵害等方面。
万般呵护,不如教儿自护。您无法一直替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当遇到危险时,ta该如何保护自己?安全防范技能才是最贴身的保护伞,立刻get这份“安全知识宝典”,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道路交通安全:绝不能存侥幸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约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而小学生属于弱势的交通参与者,最容易直接或间接受到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
交通事故似乎多为飞来横祸,但其实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甚至完全避免的。很多事故往往发生在“一不留神”、“没注意”、“我以为没事”的瞬间。面对道路安全,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日常一些司空见惯的行为,都可能触发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平时大家都知道,但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做不到——就如我现在走在路上还是会习惯性玩会儿手机。
2018年底,我们做了一款简单的小游戏,里面隐藏着一些关于出行安全的知识点,在此呼吁家长都带着孩子玩一玩,希望能够通过动动手指,让孩子们加深记忆、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提高警惕。
(游戏涉及小区、马路、公共交通、海边 等常见场景)
2019安全BUG消除计划
校园霸凌:请勇敢SAY NO
在知乎上,关于校园欺凌的话题,最高浏览量的帖子被阅读超过3000万次,共获得19366个回答。
而“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被夸大了吗”这个话题,被浏览超过1000万次,得到逾6000次回答。获赞数最高的回答者表示:“纵容各色少年霸凌校园暴力的,恰恰是这种‘多大点事啊?没那么夸张吧’的心情“。
确实曾有这样的案例:被欺凌的孩子鼓起勇气向朋友、老师甚至家人倾诉,却往往会得到“多大点事儿”、“你太敏感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的回复。这样的舆论导致很多孩子在面对校园暴力时不敢出声,很大程度上是怕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怕自己被孤立,受害者反过来变成了加害者。
国外为此专门制作了名为《CONSENT FOR KIDS》的教育短片,通过教孩子什么叫“合意”(即:同意),引导孩子了解到自己拥有“身体的自主权”,即:没有人有权力强迫你干你不想干的事情,因为身体是你自己的,哪怕对方是大人、哪怕对方打着”善意“的旗号也不行。通过观看这段短片,能让孩子明白同意的界限在哪里,没有获得同意的举动是不被允许的(哪怕是他人觉得无伤大雅的事),如果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就可以、也应该严辞拒绝。
尽管校园欺凌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请从勇敢地大声说“不”开始。当每个孩子都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对身体掌握着自主权,就离敢于捍卫自身安全更近了一步,离校园暴力更远了一些。
儿童性侵害:了解非安全触摸区
每有性侵儿童事件发生时,人们想到的第一个案例总是韩国电影《素媛》。
影片中,素媛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二年级小女孩,却因为某一天下雨时为一个醉汉打伞,遭遇了性侵和虐待。素媛在病床上,哭着问大人们:“我做错了什么吗?”
判决结果也很令人失望,凶手等到刑满释放又可以逍遥法外。更可怕的是,《素媛》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2008年12月,赵斗顺在京畿道掳走了8岁女童娜英(化名),现实中的娜英,遭遇了比素媛还要极端的痛苦。而赵斗顺在2009年被判处了12年有期徒刑,也就是2020年(明年)即将刑满出狱。
据韩媒最新消息,60万韩国民众正联名反对释放该犯人。
而在国内,类似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由于对于性教育该何时开始、怎样进行,都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普及,让儿童在懵懂时期,未能对自己、他人行为有所认知,而难以有效保护自己。
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症状,比如:恐惧、焦虑、抑郁、暴食或厌食、不喜欢自己的身体、攻击性行为、企图自杀等。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成年后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遭遇困难,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对身心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也在今天推荐了儿童性教育绘本书单,如:《我从哪里来》(3-6岁)、《我宝贵的身体》(3-6岁)、《不要随便摸我》(3-6岁)、《绝对不能保守的秘密》(4-13岁)等,都是很好的科普图书,建议各位爸妈和孩子一起读读这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