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六、善友性(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名善友性?】
這個「二道資糧」裡邊的「廣辨」是分十一科,第一科「戒律儀」,第二科「根律儀」,第三科「於食知量」,第四科「初夜後夜勤修悎寤瑜伽」,第五科「正知而住」,這五科都講完了。現在是第六科是「善友性」,這都是屬於二道的資糧。
「云何名善友性?」這個善友的相貌是什麼?這是「徵」。
下邊第二科解釋,先是「廣分別」,解釋之中第一科是「由八因緣」,先「標」出來。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廣分別(分二科) 巳一、釋(分二科) 午一、由八因緣(分四科) 未一、標
【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
什麼叫做「善友性」?有八個條件。若具足了八個條件的「緣故」,你就應該知道,「一切種圓滿的善友性」都具足了,就是具足了一切種圓滿的善友性,善友的性相都完備了。
這是「標」。下邊是「徵」。
未二、徵
【何等為八?】
未三、列
【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謂如有一,安住禁戒」,這以下列出來。謂如這一個人,他能夠有「安住禁戒」,又「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這就是八個,這八個條件都具足了,是名為「善友」。這是列。
下面解釋,解釋分八科,第一科解釋「安住禁戒」分三科,第一科,「徵」。
未四、釋(分八科) 申一、安住禁戒(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安住禁戒?】
酉二、釋
【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如前廣說。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
這是第二科解釋。「謂」這個善知識這個好朋友,他的身口意能「安住」在他所受的戒法上面。「善能守護別解律儀」,他受了這個戒以後,他又能夠善巧方便地守護他所秉受的別解脫律儀,不違犯。「如前廣說」,像前邊第一科戒律儀裡面說過了。
「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只是持戒固然是很重要,但是還須要有下面幾句話。這個善友,這位善知識,他持戒清淨而他內心呢?是「樂沙門性」,就是歡喜八正道,歡喜學習八正道,「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他歡喜從一切虛妄分別裡邊解脫出來,就是還有這個願。這是兩個願;這「樂沙門性」,就是修學聖道,「樂婆羅門性」,就是斷除一切生死的根本。這「樂沙門性」簡要地說實在是智慧的境界是「智德」,「樂婆羅門性」是「斷德」,就是希望有智慧能斷一切煩惱,這是兩個願。
下邊又說到還是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的意思。「為自調伏、為自寂靜」,他為自己要調伏這個虛妄分別,用八正道和這個戒定慧來調伏這個身口意,使令他清淨,不要有這一些的污染。「為自寂靜」使令心裡面叫他沒有煩惱的浮動,心裡面很靜,貪瞋痴一動起來心就不寂靜,就是貪瞋痴叫他不靜。一調伏了就不活動了,心裡面很安很平安叫「寂靜」。「為自涅槃」,這就是把煩惱的種子也消滅了,這樣煩惱的種子消滅了,就得到清淨的根本無分別智了,這就見到滅諦、見到諸法寂滅相了,就是涅槃,「為自涅槃」。
「修行正行」,他為了得涅槃,他歡喜沙門性,歡喜婆羅門性,他有這樣的願以後呢,他就開始行動。開始行動的目的是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而修行八聖道行。前面都是願,那幾句話都是願,「修行正行」這是行,有願有行。這樣說呢,安住禁戒是基礎,在禁戒的基礎上修八正道。
酉三、結
【如是名為安住禁戒。】
這「禁戒」是這麼講,這是第一個條件。
申二、具足多聞(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具足多聞?】
這下面第二個條件「多聞」。分兩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具足多聞」呢?下面解釋。
酉二、釋
【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
這一段應該分兩段,就是「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這是一段。「於如是類眾多妙法…」,這是第二段。這第一段這實在是佛的境界。
「謂若有法」,就是說若是有這麼一個法門,那當然是佛所證悟的,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證悟的真理,佛的大悲心把它宣說出來,把自己所證悟的法門,微妙法門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宣說開示」,這個「宣說」是請問、有人請問佛才宣說,這個「開示」呢,你聽聞了佛法以後,有種種各式各樣的疑問,佛也能夠給你解釋那就叫做「開示」。
這宣說開示這個法門「初中後善」,這個「初善」、「中善」、「後善」;初開始聽的時候能令你生歡喜心,佛說這個法門的時候「初」開始令你生歡喜心。這個「中」間就是開始修行了,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也很自在,不是那麼堅難困苦不是很堅苦地,就是中道行也不苦也不樂,不要一定修苦行、也不是,可也不要要求那麼好、那麼多的享受,所以不是那麼樂也不是苦,是中道行,這個時候,修學聖道這個叫「中善」。「後善」就能夠究竟地解脫了一切煩惱,那麼這叫做「後善」,佛所宣示這個法門「初善、中善、後善」是這樣子。
「文義巧妙」,佛宣說這個法門的那個文具也是很妙,佛那個大智慧…誰的文章能有佛的文章好呢?當然是佛的,是善巧說法,能夠最極、很好的文句來表達,所以「文巧妙」。而所表達的「義」也非常微妙,這個義是「初中後善」,能令你得到利益安樂,所以義也是巧妙。「獨一」,佛所說的這個妙法不共於一切外道,也不共於一切世間法,這是特別地殊勝的,所以叫「獨一」。「圓滿」,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是最圓滿的、最尊勝的,最尊勝的事情。
「清白梵行」,這個「清」就是佛說這個妙法裡邊本身是清淨的,這個念佛、念法、念僧,「念法」裡邊也有個「無熱」,就是佛說的四諦法裡邊都是清淨,而沒有這些不正確的地方,沒有煩惱沒有污染,所以說清淨。「白」就是永久的清淨,佛說那個法永久是清淨的,「清白」。「梵行」這是能令你得聖道,就是八正道了。
這前面是所聞的佛法,所聞的佛法。「具足多聞」這一段先說明所聞的佛法,就是佛所說的修多羅了,十二分教了。
「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你這個好朋友,他就是「於如是類」,像這樣的這一類的,佛所說的修多羅這個妙法,「眾多的妙法」。「能善受持」,他能夠很有智慧地受持這樣的妙法。怎麼叫「受持」呢?「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是受持的相貌。就是他對於初善、中善,佛所說的這個妙法,這個文句他能夠「通利」沒有滯礙,就是純熟、能讀能誦叫「通利」。「意善尋思」,那個妙法裡面的意義,他也能夠去思惟觀察,這是「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個「見」就是你那好朋友的智慧,能夠通達,能如實通達如實地覺了,這初中後善這個法門的妙意的。這樣子就是聞、思、修了,言善通利是「聞」,意思尋思是「思」、思所成慧,見善通達是屬於「修慧」了。
酉三、結
【如是名為具足多聞。】
這個「多聞」是這麼講,這叫做「具足多聞」。這個意思呢,就是佛所說的法,你學習佛的經論,這叫做「多聞」。
(201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