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朋友圈被一篇叫《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刷屏了。好多有孩子的朋友表示“扎心”,转发并声泪俱下叙述自己身边故事。有人讲教师节送礼,有人说万圣节孩子的礼服被鄙视,有人说接孩子被豪车“碾压”自尊。
基本到30岁左右,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超过一半有了孩子,看着他们的小宝贝们陆续出生,我也有领略到这些有娃家庭的小“攀比”,虽然没有刷屏文章里说的那么极端和极品,但也几乎观察到了完整“赛程”。
出生后的“小比拼”:
每个刚当了妈妈的朋友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频繁的晒自己的宝宝,一开始的出发点几乎都是宝贝的可爱形态,但随着宝宝一点一点的长大,拍照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宝宝的穿戴和边边角角的玩具、手推车、安全座椅上。
我见过一个姐们儿,从澳洲代购了超级迷你的UGG七百多块,给连坐都坐不起来的宝宝穿,拆开包装给宝宝穿上,拍照,修图,发朋友圈,脱下来,扔在柜子里,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之后她就一直忙着回复朋友圈里的点赞和夸奖。
我还见过连路都不会走的宝贝带着限量版的小雷朋眼镜,穿着小乔丹鞋,各式各样奢侈品牌的童装的照片。
有一次和一个89年刚当妈妈的妹子聊天,说起养孩子的花费,我才知道,原来6个月的宝宝竟然也要报一个亲子学习班。每节课300多块。我说这靠谱吗?妹子说没办法,公司里母婴室的妈妈们都报了班,都说有用的。
学区房的“终极赛”:
因为在这个小区里住了有八年,所以和很多年纪差不多的父母脸熟,这两年陆续到了孩子该上学的年纪,学区房成了每次和他们见面必须聊的问题。谁谁家买了多大的学区房,是全款还是贷款,要不要装修,几乎都快成了一张人尽皆知的排行榜。有一个住得很近的邻居,夫妻两个人都是国企里面的高知,但收入上就比较一般,每次看着大家聊起学区房,都会借故走开。
随时随地“加时赛”:
有次遇见之前一起工作的同事,问他最近在干啥?他一脸焦头烂额的表情,说最最跟前的事情是要给孩子联系学校办转学。孩子现在上的这个学校虽然是区里面排名第一的,但是补课压力太大了。平均每个孩子每周都要上5-7个课外班。有的家长周末要和孩子一起带着凉被和一天的吃喝上路,在外面辗转上课一整天。中午就在车里午睡,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他实在受不了了。
帝都雾霾重的那几天,家庭条件好的家长带着宝贝去日本,中等家庭去海南,一般的家庭也要去崇礼。
我看着那些出游的照片,不禁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女儿,这样的雾霾天气里,既不能带她去国外,也不能带她去外省,甚至也不能带她去郊外,雾霾的假期里,我还得要求她,一个人待在家、做好作业温功课。因为我和老公两只“加班狗”都不是随便可以请到假。
给不了她最好的怎么办?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很久的问题。
直到有一次,和朋友吃饭,朋友一家刚刚带着孩子从香港迪士尼过生日回来。我有点羡慕的问朋友的儿子,迪士尼好不好玩?没想到那个5岁的巨蟹座小男孩一遍摆弄蜘蛛侠一遍撇嘴说,一点都不好玩,还没附近商场游乐场好玩,香港没有xx陪我玩。说着就跑开了房间,去看饭馆大厅里面的鱼缸。
我有点愣住了。我知道朋友这次给儿子过生日,提前半年请了年假,安排行程,高价定了迪士尼的限量主题房间,但孩子却觉得一点不好玩。
也许,我们想的最好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所有的比拼背后都有一些家长功利心和一厢情愿。
我们也许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由的灵魂来对待,他们不是我们随时晒秀炫的外延设备,不是我们的一个包,不是我们的作品,不是我们的附属。他有他自己的喜好,和未来。他的成功不会是我们的终身成就。他们一张白纸般的来到这个世界别太早的被涂满世俗的功利。
是的,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讲,“我们家没有xx家大”,“xx爸爸官很大“。在他们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孤独。作为独生子女来到这个世界后,交际对象几乎都是成年人,这让他们成长快,他们过早的就有了成人的价值观,一路冲向成年期。但成人的世界很无聊,有物质,有世俗,有无奈。
宝贝,别太快长大。
好怀念那些房子只是个住所,车子只是交通工具,名校只是个传说,出游永远都是动物园的童年,好怀念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
希望所有宝贝六一快乐。
【布朗妮】:资深市场喵一枚,《知·道》专栏作者。
有感触 请转发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