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导师的心理实验室要招人进来,淘汰了大批学生之后,只剩下两个旗鼓相当的青年代表,以我们常人的眼光来看,两人不分伯仲。
但由于空缺只有一个,就在我们猜测最终鹿死谁手的时候,一个更艰难地局面出现了:索性导师谁都没有选择,只是将他们都留在了实验室帮忙。
很快,他们的作用被凸显出来了,小刘被导师贴身带着,像是教授的助理,负责陪着导师去各地演讲、与承办方沟通细节达成一致、去跑腿打印资料、修改PPT等等事物。
以至于我们出来约饭的时候,小刘都随身带着要修改的资料,看得出来,这一件件的事情让他忙的焦头烂额,无暇面对。小刘的忙碌,对于我们这些单纯的人来说,怎么看来都是得到老师的“器重”。
而小梁看起来就惨了很多,基本不被导师提携,像是被孤独的遗忘在冰冷的实验室的孩子,像是被“雪藏”的明星。
后来,我想了很久之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但万万没想到,一年之后一场反转使我们大吃一惊,小梁华丽丽的成为了项目的负责人,正式与导师开始了合作,而原本我们觉得受器重的小刘还在忙忙碌碌的负责琐碎小事。
导师对小刘的只是肤浅的利用,对小梁才算是真正的培养,且不说导师是真的中意谁,或者是故意给谁安排什么活计,但导师最看中的其实还是在这领域的专业性。
小梁因为一个人在守着实验室,没有导师吩咐的那么多事情去做,自然有了大量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即可以用大量的额时间去研读前人的文献,又可以将自己在猜想在实验室反复验证和修改,以至于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进一步的成长。
而在我们常人的眼睛里的重用,不过是将一件一件又一件的琐事排满了小刘的日常行程,消耗的精力、付出的时间不会带给小刘任何实质性的成长,最后只能陷入无穷无尽又无法摆脱的小事当中。
一个人的成长最怕的就是只是肤浅的利用,而不是从长远眼光的培养。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别开生面又兵不血刃的伎俩,无数心怀对未来心怀梦想和憧憬的年轻人,就是被这种的无穷无尽的琐碎所淹没的,等在回过神来,却遗憾的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斗志。
当你的工作和任务是满负荷的时候,创造的源泉绝不会喷发而出的,因为你被眼前的东西全部都吸引掉了。你将自己最善于学习,最适于奋斗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掏空了,进而失去了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我们需要空闲的时间,即使不思考自身,不安排计划,不考虑自己下一步该如何成长,甚至是发呆的时间,对我们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很多时候,无聊和发呆正是创意诞生的时刻,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理解生命中深层次的东西,才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台湾的陈鼓应教授说:“古人是少识多智,现在的人是多识少智”。现代人都是被各种快讯充斥着,低头随时都有的屏幕,因此觉得无所不能,看似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但却是距离真正的智慧越来越远。
而古代人,没有这么多的消息充斥着,就是这种简单的狭隘的通讯使得先辈们仰望星空,就是这种发呆的时间,使他们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不朽作品。
我个人很喜欢一句话:“手机不错,让大家再也没有了无聊的时间”但是在你占有朋友圈、头条和各样的软件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软件也在占有着你,你没有了很多无聊的时刻,同时也消除了也无聊而诞生的伟大。
美国的员工上班的时间是从9点到下午的5点,他们的制度里似乎从不认可加班这种观点,他们白天将时间充分的利用,在他们的文化里,其实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盯着文件很常见,以达到将时间最大效率的利用。
他们对于中国式的加班到深夜嗤之以鼻,很简单,因为他们要和家人一起出团圆饭,和家人一起享受更加简单更加纯粹的东西,或者自己总是有自己的发展计划。
中国人总是会抱怨:美国人真的太懒了。但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对这种朝九晚五的制度有者很深的见解。
他说:你不觉得,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吗,然而这种创新就和美国的这种制度息息相关。
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美国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悟性能达到更深层的水平,生命不仅需要忙碌,更需要休息,而灵感和创造力就是这样走走停停的过程中孵化出来的。
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是睁大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而所谓的专注力,不能让无用的忙碌,或是平庸的琐碎将自己持续思考的时间冲散,给自己保留一些空闲的时间。
空闲不代表懒散,无聊和发呆也不代表空虚,用忙碌换取的心安不过是随波逐流,像是一个没有根的人,在浮沉的世界里游来游去。
就像雷军说的: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时间是逆袭成长的唯一资本,而当你年复一年只能被繁杂重复的工作填满的时候,连身心都会麻木,这样的方式只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轻易间毁掉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
THE END
感谢一路成长,一路陪伴。
您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