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铭峰
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送外孙女去国外读书”,里面提到很多国外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塑造。
龙先生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哪怕国内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一定要送孩子到国外最好的大学里读书。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理性清醒的选择,确实中国的大学教育跟国外比差距明显。
中国大学的物质硬件层面投入已经慢慢接近甚至超过国外一流大学,但是文化底蕴不足。
当时在复旦读研的时候,历史老师问我们那两幢高楼像什么,我说像两支大蜡烛供着一顶官帽,我心中神圣的复旦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红墙绿瓦,学子徜徉的复旦了。
现在变成了喧闹的市场,没有了以前的宁静致远。
做什么一窝蜂的都去,那肯定是得不偿失,如果都是很有思想很有选择性的去做,就会淘出金子淘出未来。
问题是大家都等不及去思考,先行动起来,最后适得其反,越努力越糟糕。
很多家长自己在工作上找不到乐趣和动力,想想是为什么?
不就是对工作没兴趣,没有值得追求的职业目标嘛。
如果真有一个自己很喜欢很擅长的工作,那还不是乐在其中,还用得着旁人去督促吗?难道孩子的学习状态跟大人的工作状态不是一回事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给学生太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即使原来有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反感甚至逆反。
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很大,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太难和太多的学习内容真的是在不断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恰恰相反,我们学生的学业压力不算太大,论学业压力中国学生能跟日本和韩国比吗?差太远了。
我这个观点肯定很多家长要反对,但是我说的是事实,中国学生的课业压力不算大,连印度都比不上。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学生的课业压力只是看上去大而已。
人家印度小孩三岁上学,印度理工大学在美国的优秀毕业生要比清华北大的找工作容易地多。
至于中国学生为什么课业压力只是看上去大,根源就出在家长身上。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理想(ego ideal),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自我理想,工作、学习、关系、兴趣、爱好、娱乐、关系等都是自我理想。
如果没有自我理想,人会感觉虚空。
如果定的自我理想实现不了,会进入到抑郁状态。
如果不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转变自我理想,也会感觉空虚和抑郁焦虑。
孩子也需要找到自己的自我理想,并实现之。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目前的自我理想,实现自我理想。
咨询师的工作目标之一也是帮助来访者找到与之能力、年龄对应的自我理想。
制定学业规划很重要,具体实施更重要。
时间很宝贵,不可逆。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要家长老师社会一起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过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路,首先也需要我们家长的自我成长。
家长自我成长非常重要,是基石。
做学业规划就是要少走弯路,不浪费时间金钱,而且孩子是自己定的目标,积极性就很高,这样还用的着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做作业嘛。
我早说了,我们学生的课业压力真不大,我们学校之前晚托班大部分是在七点半到八点完成功课的,有的做得快的学生七点半之前就完成了,我们又不能太早放学生回家,只能再让学生做半小时的课外作业。
说心里话,孩子没有学校目标,他能有什么学习动力和乐趣?
如果不提前告诉孩子一个方向,孩子学得也累,家长管得更累。
这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更糟的是耽误孩子前程。
如果你觉得不错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点个喜欢!欢迎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