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多数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有人忙碌 ,有人清闲,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
忙碌的人没时间,清闲的人觉得没必要。
但无一例外地,很多人都在目前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举步维艰。
一个人从意气风发进入职场,到后来变得懒散平庸,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一、职场上的坎坷曲折,多数是源于“不值得定律”
当我看到咨询者Amy(化名)的资料时,不禁为这位姑娘的职业经历倒吸一口凉气。
从履历上看,Amy的起点非常不错:八年前的她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然而一年不到,因嫌工作量大经常出差就辞去了这份工作。
经同学介绍,辞去事务所工作后的Amy顺利进入一家知名外企上班,因觉得工作氛围不好,同事似乎不友善,不到一年再次辞去了工作。
渐渐地,Amy每隔一年不到就会习惯性跳槽,并且糟糕的是,不论是企业实力还是职位来看,无疑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按照Amy的说法,第一份审计助理工作既没有成就感也没有意义感:天天都是和E表打交道,做一堆审计底稿,出差更是家常便饭,夜里一两点睡觉很正常......
第二份外企工作似乎好不到哪里去:成天就是琐碎到让人崩溃的开票、报税等工作,每天精神高度紧张,不能出任何差错......
再后来,忙于恋爱、结婚、生子的Amy休息了两年,等她打算重返职场时才赫然发现,自己连一份月薪5k左右的会计岗位都竞争不上去,同时,她也不甘心从零开始,就这样上不上下不下地纠结徘徊。
她始终认为,只要能找到一份值得做的工作,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做下去。
二、被“不值得定律”毁掉的职场人
Amy的境遇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不值得定律。
所谓“不值得定律”,用通俗的说法表达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个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如此一来反而越无法取得相应的成就感,成功更是无从谈起。
有人说,动物是本能的产物,而人却是底层逻辑的产物。
我见到过太多像Amy这样的职场人,因为底层逻辑存在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能力发挥甚至职场发展,到头来“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随着咨询案例的累积我渐渐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潜能,只是有些人的潜能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施展,经过不断的强化与反馈,一步步形成强大的能力;有的却始终没能被开发与施展,由于潜能被长期废置不用,在头脑中无法形成回路,从而渐渐被遗忘甚至荒废,实在令人倍感痛惜。
三、比能力更关键的,恰恰是底层逻辑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水平?
在我看来,恰恰是能力背后最核心的三样东西,分别为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构,三者构成了能力背后的底层逻辑,而我们每个人都被底层逻辑驱动,从而产生不同的选择及行为方式,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生风貌。
1、价值观
在你看来,什么才是你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这份工作的价值在哪里?
它对你存在怎样的意义?
2、思维方式
你是习惯于“着眼未来重塑现在”?
还是习惯于“囿于现状不敢前行”?
3、思维结构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两套运行机制:一个是靠本能、直觉为主导的感性思维;另一个是架构在事实与分析上的理性思维。
这两种思维运行强弱及影响力,直接影响了你我对很多问题的判断与处理。
我们以前文的Amy为例。
当我们分析Amy的底层逻辑,不难有如下发现——
1、价值观:
工作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它的意义在于多赚钱去做更值得的事,所以工作在她看来“不值得”,于是就吝啬于投入时间、脑力及精力潜心钻研;
2、思维方式:
容易固执己见,将片面刻板的认知视为真理,考虑问题只知道从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出发,从来没有想过去创造、去开拓,把一件事情从无到有地做起来;
3、思维结构:
在过往的职业经历中,Amy每次的判断与选择几乎靠的是感性思维:一旦发现现实工作与理想中的存在差距,就会觉得痛苦和煎熬,由于无法全面认识自我及工作,总是倾向于放大这种负面感受与情绪,直到最后,感觉自己“一刻都待不下去了”。
没错,正是源于这样的底层逻辑,导致Amy即便名校光环加身、手握优异的学习成绩单、甚至拥有不错的资源(例如同学资源)等,依然没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一晃八年过去了,Amy从一个傲娇的优等生慢慢变成了濒临淘汰的职场人,从一个自信开朗的姑娘变成了敏感自卑的宝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四、想要撬动改变,必须从底层逻辑入手
从几千例的职场咨询案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底层逻辑的惯性和威力,远远超出了你我的想象。
1、价值观的转变:从“利己”走向“利他”
我问Amy:“当你帮你引荐到外企的那个同学,后来你们有联系没有?你后来在辞职时有没有和对方表示过感激?”
Amy的回答让我颇感吃惊:“还感激呢?就这一份琐碎无聊的破工作,我不记恨她就已经很厚道了,要我假惺惺地表示感激?我可做不到!”
听起来,这多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说出的赌气的话语啊。
没错,从心理年龄来看,Amy始终是个孩子,她的心智始终停留在孩子阶段,她特别讨厌甚至排斥这个有些残酷甚至不讲情面的成人世界。
这个简单的回答,就足以折射出Amy一个致命的价值观:利己主义。
持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人,在职场中注定是要摔大跟头的。
因为抱持这类价值观的人会显得异常保守而固执:他们对别人的帮助丝毫没有感恩之心,生怕别人领先于自己,所以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经验和资源死死不放,不愿意为他人提供便利,吝啬于分享与付出,做任何事之前,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容易斤斤计较,难成大事。
在价值观层面,人们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就是,格局。
如果你认为,工作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你从来不曾认认真真给自己做一份踏实的职业规划,没有历经过废寝忘食的奋斗和永不言弃的坚持,你又如何能换来不可替代的真本事?
如果你认为,是自己运气太差,不是遇到的公司待遇差,就是碰到的老板不厚道,抑或做的工作不喜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你觉得自己用什么能够换来一份不错的工作以及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为什么你从来就不肯承认,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鲜有创业资本和机会,但依然有人能够做到“在工作中创业”,他们将自我价值通过工作展现出来,用显赫的成绩彰显了自己的存在?
请记住,这个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有一点亘古未变:你的心量有多大,决定了你未来的路有多广;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怎样的价值,决定了你最终能达到怎样的财富水平。
2、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沉溺过去到放眼未来
在Amy之前的观念里,她始终沉溺于过去的“功劳簿”:她始终在回味上学时代那个意气风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自己,于是根据过往的“辉煌历史”,Amy想当然认为,踏入职场中的自己也应该享受同样的辉煌与成就。
然而Amy似乎忘记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上学时代的我们用的最多的是应试思维,也就是任何题目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你只需要调取大脑储存的记忆和经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以至于到了竞争激烈的职场中,Amy才感受到强烈的落差。
这种落差源于,踏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你要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你应该以怎样的状态面对第一份工作?遇到不好处理的人和事,又到底该如何摆平?等等。
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缺乏“未来思维”,很容易陷入当前的困境,容易一叶障目,放大当下糟糕的感受和体验,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这正是职业规划的一份重要价值所在:它能够引导你树立一个目标,当你有了目标之后,即便同样的困境,由于有了未来导向,你感受到的意义以及动力截然不同。
在思维方式这个层面上,人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叫做战略。
所谓战略,就是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从而倒推资源配置、能力水平、时间分配等一系列战术问题,包括如何优化方式方法,缩短时间进程,等等。
因此,一个缺乏职业目标的人就像一家缺乏战略目标的企业:没有战略目标做导向,这家企业很快就会玩玩儿;同样地,没有职业目标,一个人蹦跶不了多久很容易沦为“职场废人”。
3、思维结构的优化:增加理性思维的比重
事实上,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容易陷入情绪,就是和他们的思维结构相关:他们总是依赖于情感、直觉、记忆和经验做出判断,丝毫没有考虑到眼前情况是否适用这样的记忆和经验,往往判断失灵,做出了让自己冲动不已的决定。
而理性思维恰恰是建立在剖析事实与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由于它的运作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搜集和加工,因此它的速度来得比感性思维要慢的多。
而理性才是人类最厉害的思维利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理性思维的比重和作用,让我们摆脱情绪的控制呢?
1)、走出舒适区,读一些难啃的文章和书籍,培养自己深度阅读的习惯;
2)、在任何重大事情面前,给自己一段时间缓冲与思考,不要急于做决定;
3)、养成专注思考的习惯,每天花上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反思今天的所作所为: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不足,等等;
4)、征集良师益友的意见,必要的时候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要知道,我们的底层逻辑异常顽固,很多人宁愿失败,都不愿改变自己的底层逻辑。
他们的代价也是惨烈的,他们不断跳槽、不断清零、不断地重头再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一步步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茫然不知所终。
“你要修炼自己管理情绪和控制感情的能力,要注意在做决策时不要受感情左右,而是完全根据需要来做决定,要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洛克菲勒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预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