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说徐老怪和星爷的电影——《西游伏妖篇》。
大家都知道,这部2017年的贺岁档电影,上映时遭遇了空前的恶评和吐槽。至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仍未及格,而它的贺岁档票房,也不敌成龙的《功夫瑜伽》。
说实话,在大年初七看过此片的我,认为徐克和星爷的强强联手,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这个成绩。
❶
《西游伏妖篇》作为周星驰电影《西游降魔篇》的后续,讲述的是唐三藏在感化了杀死段小姐的孙悟空并收其为徒后,带着猪八戒、沙僧和他,师徒一行四人在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路上各自成长与改变的故事。
如果要问我观影的感受,我想说,单论徐克的特效,这部片子就值回票价。至于主题,因为沿袭了星爷前作《西游降魔篇》的暗黑西游内核,影片质感不差。
至于片子被吐槽,是因为形式表达出了问题,而这直接导致电影给人一种由三段独立小品拼凑而成的即视感。
如果,《西游伏妖篇》能点明开篇小人国为后面比丘国的伏笔,交代清楚蜘蛛精出现的作用,让所有前面出现的妖都服务于最后的大Boss的话,那影片前后部分内容就不会这么割裂了。在有了连贯的叙事模式后,再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体尊严的深层解读,以及师徒四人伏妖路上的成长与和解,那作品就完整了。
但以上只是我个人心中的“如果”,事实上,影片内容的确出现了前后割裂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割裂,我们不得而知。但,因为形式表达上的问题,导致故事内容让很多电影观众看不懂,从而让片子饱受诟病却是不冤的。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商业片,最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是通俗易懂的,即要让观众看明白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如果伏笔和暗线多到让观众看不出来,那无疑是弄巧成拙,费力不讨好的。因为,商业片毕竟不是逼格更高的文艺片和晦涩难懂的剧情片,它需要普罗大众的口碑和捧场。
所以,电影的形式表达和内容主题一样重要。
不过,虽然《西游伏妖篇》的形式表达有瑕疵,于我而言,观影体验也未达到最佳,但相较于其他贺岁档三部大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部片子。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它还原了《西游记》原著中的暗黑本色。
❷
《西游记》作为一个中国的超级大IP,在很多人心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其故事内容的老少咸宜性,在中国的影视改编史上,它甚至成了文学名著里最受欢迎的一部。
改编自《西游记》的作品很多,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无疑是和以往西游系列最不同的两部。之所以说它不同于以往改编作品,就是因为其独特的暗黑西游风格。
在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里,孙悟空一改传统印象中美猴王的形象,被星爷还原成一个青面獠牙、攻击力十足、难以驯服的真正的妖。在这部《西游》系列开篇里,周星驰不止在形象上对猴子、八戒和沙僧做了颠覆性改造,对兽性、妖性和人性的探讨以及爱情的表达,也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他的故事内容已经和《西游记》原著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难得的是,他却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西游记》原著最难能可贵的气韵和神髓。
四年后的2017,《西游伏妖篇》延续了《西游降魔篇》的暗黑风,再融入徐克更为大胆的和反传统的“黄、暴、邪”元素,高度还原《西游记》原著魔幻奇诡的气质和神韵,从而使得片子风格独树一帜,看起来质感十足。
在以往经典的《西游记》改编作品里,不仅猴子的妖性被抹去了,师徒四人的关系被美化了,而且故事的矛盾冲突也不那么激烈了。在82年版的《西游记》里,猴子不仅基本没杀过无辜的人,就连猴子和唐僧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只限于妖与非妖和该杀与不该杀的争执。
说实话,在里面,我没怎么看到师徒四人的成长与改变。虽然,这版《西游记》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经典的一次改编。六小龄童老师塑造的孙悟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形神兼备的一版齐天大圣。但这版西游的故事内核和主题,说实话,真不怎么深刻。
有西游原著粉曾这样描述过82版《西游记》:它将一部讽现的暗黑西游,硬生生拍成了一本儿童读物。
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但却不无道理。
剧版的《西游》,的确大大弱化了作品本身的主题和寓意。
❸
其实,《西游记》之所以被选入四大名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本身的批判性。取经路上,与各路妖魔缠斗,与各路神佛周旋,都是表面的东西,那些关于神、妖、魔、人形象及关系的描摹和刻画,才是体现“讽刺和批判明朝黑暗官场”的关键。
有网友说《西游记》其实和《格林童话》一样黑暗。黑到什么程度呢,他举了阿难迦叶的例子。
阿难和迦叶是谁?佛陀十大弟子,阿难多闻第一,迦叶头陀即苦行第一。在光孝寺大雄宝殿造像中,除了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二罗汉外,就是阿难、迦叶了。
在真正的历史上,我们现在读的所有佛经都是世尊灭度后,阿难复述(500罗汉作证阿难说得跟世尊一模一样)而后记录的,而迦叶就是拈花微笑的那位禅宗初祖。
由此可见,二人在佛界地位之高。但《西游记》里,吴承恩对他们的讽刺可一点都没留情面。
这两位,看过原著和剧版西游的人,应该都很有印象。在《西游记》里,这两位奉佛祖之命给唐僧师徒授予经书时,向唐僧索要“人事”(虽是考验唐僧师徒,但的确也是按惯例行事)。唐僧四人不懂“规矩”,为此还领到了“假”经书(其实也并不是假经书,是无字真经,只是一般凡人看不见)。后他们向佛祖申述,原著里,佛祖是这么回答的: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翻译过来就是:你看舍卫国的赵家诵经的价钱,三斗三升米粒黄金都算便宜了。诵经尚且这个价钱,那么此次传经得多少钱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佛家弟子多、开支大,用品钱财都是要的。
正因为索要“人事”是连佛祖都认可的,所以后来唐僧为了取得真经,把最珍贵的紫金钵盂给进贡了。而紫金钵盂,是唐王李世民的御赐之物,是西行途中唐僧一直视若珍宝的东西。
如果没看过原著,看看剧版里那些妖怪的不同下场也能对西游的暗黑领教一二。在《西游记》里,那些只要是有背景的妖怪,都会被各路神仙领走,而没背景的妖怪,铁定会被打死。官场潜规则,表现得够明显了。
索要“人事”的高位佛陀、默认不正之风的三界至尊、不同结局的各路妖怪……几乎无一不是封建社会权贵或屁民的影射和神还原。
一部奇幻西游,其实也是一出丑陋的官场现形记。
借着神魔小说的壳,暗搓搓地抒情言志与暗喻讽现,这才是吴承恩他老人家写《西游》的真实目的。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好的电影作品,一定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观照。
我想,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初衷,应该也是如此。也正因为这样,《西游记》才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而星爷和徐老怪的《西游伏妖篇》,从那些主旋律的西游改编作品里脱颖而出,真正地道地还原了《西游记》原著里的暗黑神韵和妖邪本色,所以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