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什么时候国内的各大微博中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功能,那就是「长微博」。所谓「长微博」简单说就是将文本转换为图片,然后再通过微博的图片功能进行发布,既可以满足一些用户对于 140 字言不达意的需求,又可以不破坏微博 140 字限制的框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防止被随意转载。
我个人是不喜欢「长微博」这个功能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从文本转为图片后的内容不便于检索和保存,而且对于小屏幕移动设备上的阅读体验也是灾难性的。但不喜欢归不喜欢,正所谓存在即合理,「长微博」在大部分情况下多见于媒体帐号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帐号,而对于大部分用户是个很少会去用到的功能, 140 字足以,即便想到了也会因为其存在一定的操作性而最终放弃,除非是为了避免被「查水表」?咳咳…
但不管怎么说,「长微博」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有些事情和观点真不是 140 字可以表达清楚的,是一个需求催生产品的过程,不管这个产品做的如何,但它确确实实解决了所存在的问题。这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产品,那就是「微信」。
之所以想到它,是因为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微信」所增加的一个叫「公众帐号」的功能。简单说就是一个可以被多人订阅并群发消息的帐号,通过它可以快速且大面积的对某信息进行广而告之式的传播。微信团队原本对于这个功能的定义是旨在探索一条商业途径,比如某商家可以通过该功能与其会员或用户进行更为直接的沟通与服务。但随着「公众帐号」一发不可收拾的火爆式串红,如今的「公众帐号」俨然变成了一个变相的博客集散地,很多弃博已久的人突然在这里又找到了感觉,纷纷争先恐后乐此不疲的在「微信」上开起了自己的「博客」,推软件、讲故事,煲鸡汤…写什么的都有,与当年博客走红大江南北时的情景无出其右。我猜这或多或少也超出了当时微信团队对于这个功能最初的设想,而且它与「长微博」相反,是一个产品催生需求的典型,就像张小龙自己说的那样:微信是什么,取决于你用它做什么。
和不喜欢「长微博」一样,我也不喜欢人们把「微信公众帐号」当作博客来用。一方面是因为「微信」这个产品目前的很多功能都还在探索中,既不完善也未开放,即便如「公众帐号」如此火的功能也依旧被深深的藏在通讯录中,且不说一些人压根不知道有这么个功能,就算对我这种知道并且已经订阅了七个八个「公众帐号」的人来说,每次阅读这些内容都很痛苦。因为这个功能最初就不是作为一个阅读器来设计的,所以在体验上的感觉可谓是非常糟糕,而且「微信」至今只有手机版,再加之一些盲目跟风的人不懂排版也不考虑小屏浏览的痛处,使得文章阅读起来就是一场灾难。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众帐号」中的内容虽然是文本载体,但由于平台的特殊性,即便后来增加了快捷键以及自定义菜单的功能,依然也还是不便于检索和保存文章内容。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长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帐号」,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需求却极其相似,就反映了人们对于分享的渴望和对于表达的畅快感。虽然早前甚至现在都还存在一个叫做「博客」的东西可以更完美的解决这个需求,但今时不同往日,「微博」的诞生降低了「博客」对于写作高要求和传播率低的门槛,而「微信」的出世又填补了「博客」在即时交流和平台上手复杂度方面的短板。即便连 GR 在两个月后都仿佛要通过关闭 RSS 订阅的方式来宣告「博客」死亡的事实,但「博客」独立,个性且不受任何束缚的特性却是任何产品无可替代的,我也依然会用这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渠道来分享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