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这行的有个说法叫产品宿命论,就是说一款产品从它的诞生,它的命运就基本确定了。我是挺相信这种说法的,如果用产品的定位角度来看,所谓的宿命就是根据产品的定位而画出的产品边界。这事儿好像玄而又玄的很难说清楚,我从前隐隐约约觉得是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产品的命运,比如有媒体基因的新浪微博,比如文艺气息浓到化不开的豆瓣。但是这样太形而上了,不能给人任何指导意义。直到最近看了纯银的10连发,从讲述自身产品来说明什么是产品模型,讲的特别好,自己做死的几款产品分析的有理有据,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有种金庸小说里大侠的风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试着用产品模型的方式分析下曾经负责的APP产品,供大家讨论,一起思考,虽然只当了一年的后爹,还是希望这个产品好。PS:听云APP是款APM类产品(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纯银提出的产品模型 = 商业模式+产品架构+运营体系
商业模式:听云APP是典型的工具类产品,赚钱分为两边,一边是销售主动去推销产品,把客户忽悠住拿钱回来,一边是saas平台的用户自己用这个产品,用爽了主动付费。
因为这款产品是以SDK的形式嵌入在客户的APP中采集各种数据,分析整理展示出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有海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和存储,云服务的成本较高,而且是随着业务扩展不断提高。
虽然不像to C的产品,需要去思考变现方式,但是天朝saas平台用户付费意愿低这是个普遍的现象。低到什么程度,低到赚钱分两边,一边可以忽略的程度。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比较重要的是使用产品的saas核心用户并不是真正能决定是否掏钱的人。所以公司绝大部分收入都是各区销售跑一个个公司,签一个个单子赚回来的。
从商业模式上看,更像是一个传统的软件公司。
产品架构:是指产品设计上的框架与核心系统。直接上图,信息架构的草稿
产品的核心系统其实是对APP性能数据的全面采集、整理、展示。
产品的信息架构设计方面没有难度,只要按照树形的逻辑结构,以功能为节点展开就可以。
对于一个工具类产品最重要的其实是它的稳定和高效,重中之重是研发是否给力,是否有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保证抓取信息准确、稳定、高效,比如都是抓crash,我抓的又全又准性能消耗又少,你抓的总是漏两条,这就是差距。
其次是产品的健壮性和可用性。健壮性是如何在面对复杂的客户使用场景和需求时,设计出可行的业务逻辑;可用性说起来就长了,这部分以前写过“为什么大部分关于可用性的争论都是在浪费时间”,感兴趣的可以搜下。
运营体系:运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推广运营。根据APM类产品的特性,重点其实是用户运营这方面。因为在大数据上来之前,内容没有运营的必要。而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销售的前提下,推广运营也是事倍功半半半的,因为考核推广运营的KPI一般都是数量和质量,质量指的就是付费用户的转化率,在saas平台用户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公司买水果的情况下,我只能对运营的同学表示深深的同情。
用户运营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提供持久而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服务包括使用初期的嵌码跟进、辅导、帮助;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在当前客户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对新产品的推进。这里的矛盾在于优质的服务和人力成本。
结论:产品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且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1~2年)根本指不上saas平台,这不是saas平台的问题,而是整个APM市场的问题。在已支持行业知名企业全覆盖之前,如果要增加收入,根据商业模式的分析,最直接的就是增加强有力的销售团队。
产品架构方面,远没有触及的产品的天花板,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行业方面:直播、游戏、甚至VR/AR,功能方面:性能与用户行为分析的结合。但是产品可用性的坑太多了,走一步一崴脚的程度,这也直接导致了用户运营的难度和成本的激增(包括技术支持),
用户运营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提供持久而优质的服务,这个就不重复了。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高层的决断,所谓的专注、极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资源倾斜就。。。。
虽然离开了,我还是爱这个产品的,今天只做产品模型分析,别的就不说了,欢迎对模型进行讨论。就这样,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