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时喜欢看看“大唐雷音寺”这个节目。
老梁在里面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西五千年,吃喝拉撒睡,两片薄嘴唇,一侃半个点,别管他真的假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这嘴皮子的功夫我是服得不得了。我都想建议他除了在网上,应该在收音机开个频道。这样我每天上下班,听他嘚吧解闷儿,宁愿在路上多堵会儿。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有天晚上,钻进被窝儿,又看了一期“大唐雷音寺”权当助眠。这期老梁聊的是京剧,还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都说京剧是国粹,但身边大多数人却毫无兴趣。老梁说地直白:那是你年纪不到、休养不够。的确如此,至少我是这样。
几年前,我应该过了35了。一天到福州路建行办事儿,取号一看,估摸要排个把钟头,实在无聊,就到楼下转悠。不远是天蟾逸夫舞台,想起大学时曾到那里看过韩再芬的《徽州女人》,就再也没来过。一晃十多年了,故地重游,怎么也得进去看看,当晚的演出是京剧《杨门女将》。京剧我本一窍不通,也无甚兴趣,转身欲走,忽想起老婆跟我说过她很怀念小时候趴在爷爷背上玩,伴着留声机里咿咿呀呀唱京剧的场景,我遂动了请她看戏的念头。一问,有现票,真不贵,80元一张,买了两张收好。
当晚,携手入场,寻位坐定。灯光暗下,忽地锣鼓清脆,大幕缓开,只见几个龙套一通忙活,迎出主角。京胡声起,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桂英张口,气出丹田,圆润顺耳,举手投足,更是端庄得体。原斜靠椅背,不禁坐直,心中直呼惊奇。
京剧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电视和收音机中咿咿呀呀、叽叽歪歪,一句话叨叨半天,还听不出唱了个啥,没劲透顶的玩意儿。如今一看,惊为天人。那唱腔、那身段、那眼神、那走位,配着高亢回转的京胡,听得看得舒服到骨子里,真真当之无愧的国粹!我就纳了闷儿,以前怎么没这感觉?我这是怎么了?
看到终闻宗保殉国,寿堂变灵堂,我又管不住鼻涕眼泪,也顾不得老婆诧异的眼神。性情中人,不解释,入戏了!
还是老梁说得对,年纪不到、休养不够是无法体会京剧的韵味的。老梁还说,京剧得到现场看才带劲。我完全赞成。
后半场,杨门女将戎装披挂,一字排开,身形回转,光彩夺目,博得满堂喝彩。我才发现京剧服饰原来如此讲究,与外国歌剧相比毫无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年前,一青衣演员网上炫耀四十多万的点翠头饰曾引来动保人士的口诛笔伐。此处不谈动保主义,单想想这份投入、这番工艺,实实在在的奢侈品啊!这还不算是最贵的。再如戏服,一针一袢、一丝一线,严守传统,唱什么戏,穿什么衣,毫无逾矩。名角儿戏服更是金丝银线绣就,华丽至极,价值不菲,一个词儿:讲究。从这一点来说,我偏爱传统京剧,而对现代京剧始终兴致不高。革命样板戏听听还行,要看总差点意思。白毛巾围脖子、大棉袄落补丁,总感觉哪儿不适宜。舞台艺术强调视觉审美,行头很重要!
欣赏京剧也极为讲究细节之美,若非现场,效果会大打折扣。以《锁麟囊》中春秋亭避雨一出为例,薛家小姐自始至终未出花轿,但那朱唇轻启、秀目流转、顾盼神飞,端的是媚到了骨子里。再如《坐楼杀惜》一出,宋江误失招文袋,急返乌龙院,吹胡瞪眼,提袍蹬楼,旋儿撇腿跨入房中。这段戏情节唱词紧凑,动作一气呵成,配以响锣穷敲,若非现场则很难感同身受宋三郎彼时的心虚气燥。
行笔至此,突发感悟:老祖宗的东西是深入血脉、扎根灵魂的。艺术不分国界,但精髓永远属于这块土壤上繁衍的种族。我感到无比的幸运,有生之年得以领略这份美好,哪怕只是沧海一粟、万花片朵,都滋润着我平凡而枯燥的生活。诗人艾青说得真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