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紧密的鼓点声开启了这部电影,一开始以为是一部苦逼地才逆转人生的励志故事,越看越觉得并不像一般的励志电影。
安德鲁从小就喜欢架子鼓,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顶尖音乐学院学习架子鼓,并且一直以查理帕克作为自己的偶像,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那样成为最优秀的鼓手,即使安德鲁只是作为为鼓手翻页的替补存在于乐队中却仍然没有放弃练习,甚至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不如能成为优秀的鼓手更重要。
一直到安德鲁遇到弗莱彻的时候,似乎一切发生了质的变化。弗莱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但却是能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弗莱彻的魔鬼训练方式令乐团的每个人都胆战心惊,在他的指挥下乐团总能赢得口碑和比赛,也就在这种重压之下,安德鲁试图着突破自己,终于获得了中心鼓手的位置,哪怕仅有一次。可这种抛弃自我,牺牲一切的训练换来的却是轻易被替代,终于安德鲁爆发了,在演出当日出了车祸仍然坚持自己坐上鼓手的位置,因为受伤使得演出失败,在台上控制不住愤怒的打了弗莱彻,并且离开了学校以及乐队。似乎,就这样过上了平凡普通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直到有一天安德鲁再次遇到弗莱彻,此时的弗莱彻由于被安德鲁及家人私下告发虐待学生而失去了老师的工作,但却不知情似得以指挥的身份邀请安德鲁加入乐队演出。又在事关一名乐手职业生涯的演出中,当天当场换曲演出,使安德鲁出丑难堪,也相当于职业生涯的终结。
看着安德鲁愤怒又黯然无奈的离开座位,走下台,我想真实生活中的“鼓手”自此真的会失去了职业生涯的可能,甚至一生因此颓废不敢再次触碰鼓槌。但是电影是要有转折性的,影片中的安德鲁再次走上台,坐在鼓手的位置上不仅仅主导、完成了演出,还突破了自己演奏的极限,达到了顶尖鼓手的状态。而此时的弗莱彻,想要激发学生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的弗莱彻,也忽视了这是在舞台上,继续激发着能量迸发的安德鲁。最终鼓声落定,影片也落下了帷幕。
观影后最深的感触有两个,一个是师徒关系,一个是努力程度。
这部影片的师徒关系看上去有些灰色甚至黑色,不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老师通过鼓励、心灵引导来使得学生成功。反而是像我们上学时候手持教鞭的老师那样,抽打着我们,让我们自己启发自己,找寻自己。
到底哪种相处方式是好的呢?这部影片所主导的师徒关系就是凸显老师“引导”的作用,而方式在这面前都不重要。虽然弗莱彻的方式实在是有些残酷,但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并且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过一生。你,愿意吗?我愿意,因为我也想“哪怕在35岁被人们记住也不想只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
其次就是主角安德鲁的努力程度,安德鲁常在夜里练习,在进入弗莱彻的乐队后经常在敲击鼓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血水顺着手流下,这种残忍度,这种艰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即便目标如此清晰,即便练习如此刻苦,即使精力如此集中,安德鲁也不是一下就立马成为优秀鼓手的,而是受尽了百般挫折。所以,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和安德鲁一样,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努力才刚刚及格,怎么会轻易就成事?怎么能轻易就成功?也许有朝一日,我们拿出安德鲁的这份专注和坚持努力,讨论结果才不为过吧。
我们太多人,努力度还没有拼到说天赋的程度,就已经输了。输在过于强调方法论,输在过于要求学习模式,输在懒惰,输在心理。
一个个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每一个目标的行进过程中踏踏实实的去做,并且达到爆裂的程度全力以赴,才是我想要的爆裂人生。真正做到这样的人生是无需保留的,因为足够淋漓,足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