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有实习生提前要提前返校,说要回去做毕业设计,表示拿了毕业证以后就不来了。我与他们进行了面谈,有人抱怨说:
整天不是扫地就是搬运,这是个人都能干的体力活。我读了十多年的书,虽然读的不好,但读书不是拿来做这种打杂的工作的!
02
不可否认,他反映的一些情况是存在的。因为我司是造船业,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以后才能正式从事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基于他们还在学习和安全的考虑,在实习阶段,很多人一般从最基本的做卫生、搬运杂物等工作做起。
刚开始时,很多实习生还能接受,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怨声四起!有的人就开始怀疑企业、怀疑人生了-----
他们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在企业没有用武之地;
他们觉得,做这种工作是对他们是一种浪费,因为这种工作是一般农民工都可以做的;
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理想的工作,他们理想的工作是做轻松的工作,最好能坐办公室最好......
03
这种心态在很多90后实习生中比较普遍,因为社会与家庭的原因,很多人不愿吃苦,不愿意安心从基层工作做起,眼高手低是一种常态。
其实,我觉得这是职场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很多人初涉职场是从打杂做起的,不同的是很多人在打杂中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职场的初步提升。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
著名电视人陈虻,20来岁时进入中央电视台实习。他在实习头三年里,没有具体的工作,如果说他干的事儿算是工作的话,那个工作就叫“打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办公室里的老员工买盒饭、做卫生、找三角架、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谁在外面拍片子磁带不够了,一个电话回来,陈虻就扛几箱带子,买张站台票给送过去。谁的钱不够了,陈虻就负责跑邮局寄钱。而这样的杂务他同样做得很认真、很有创造性,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很勤快有责任心又聪明的年轻人。
虽然他的工科背景让领导没有安排他做业务工作,但他却利用打杂的机会拼命学习业务……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西方的传奇人物石油大亨哈默访华,因为一时找不到采访记者,领导不得已让陈虻去采访,而陈虻就是抓住了这次机会,做了一次十分成功的采访。他的实力让领导刮目相看,慢慢地让他承担更重要的工作,终于成长为《东方时空》总制片人和中国的的著名电视人。我想,如果他没有以前做那些小事积累起来的信任,领导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他那次机会的。
04
陈虻的成功就是从打杂开始,所以不要觉得公司是压榨自己,不要觉得打杂是没有价值的事,要从最卑微的工作做起,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只有把最简单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承担更多责任的机会。
曾经也看过一个实习生的故事:
一个财务专业的硕士应届生,毕业实习去了一家单位。去到这家公司时,HR把他领进了财务部,交给了财务负责人。财务老大当天有事出差,就交给财务经理。财务经理觉得实习生,随便混混就可以了,所以就安排了他坐在位置上看资料。看了一天的资料,第二天接着看资料。反正就是没有活干,看了一周的资料后,依旧没人给他活干。他觉得实习得有份报告吧。所以就趁同事空的时候,请教一些公司的数据,借用同事的电脑查资料。两个月的实习结束了,他回学校之前完成了一份10多页的报告。觉得和公司有关,所以复印了一份交给财务老大。财务老大看完报告,直接电话给这位实习生,邀请他毕业加入公司。 这个实习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加入这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上市时他成了财务经理,再后来一直做到这家公司的CFO。而当年他所写的报告,多年后他觉得很粗浅。而财务老大则因为他主动用心、善于观察、喜欢挑战问题所以愿意培养。
05
很多外企把招聘实习生作为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的一个项目和人才梯队建设的一种培养手段,并不指望实习生可以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说实话,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也无法给企业带来太多的价值),基于实习生本身不太稳定,要花费很多成本去培养,因此很多时候给他们安排的干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活,比如在一个很大的项目里做着很基础的工作,如整理公司在某方面的基础数据,有时候枯燥得简直会怀疑人生,但无论如何实习阶段一定要尽量保持新鲜感,少抱怨,保持正能量,耐心细致地把工作做完,甚至创造性所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整理出来分享给领导和企业,体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你要让部门的其他正式员工形成“这个实习生勤劳,可培养”的良好印象,只有这样,其他人才会教你(职场不是学校,别人没有教你的义务),你才不辜负你的枯燥劳动,做到这一步,你的职业生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06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而实习的时候,你的态度决定你做事的深度,你的付出决定你实习的结果。
所以,你要摆好自己的心态------
虽然你只是实习生,但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正式员工,要眼中有活,主动去做事,而不是别人叫你一下你做一下,要主动把成长与学习的机会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把每个打杂的工作做好,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