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这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得到专栏里的开头语。其中“成为你自己”每每听到后都会给自己很大的能量和触动!
然而在“成为自己”的这条路上真的是荆棘密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冒险”。
罗杰斯认为,整个社会对“成为自己”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建立在两个错误的习惯认识上。
第一,有一个终极的“自己”。
很多人认为,“成为自己”就是要保持恒定不变的精致状态,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这种“精致状态”的保持,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自律啊!估计会装的累死掉了。
第二,“成为自己”意味着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
罗杰斯说,这是一种更常见的误解,所以社会并不鼓励“成为自己”,社会、家庭总是去规定好模式,让人们去照做。
我曾在原公司做人资面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面试者:
当我问起:“面试什么岗位时?他们大都语气不是很坚定的问,你这有什么岗位?或者说,我学的专业是会计,其实我想做销售,但我父母说销售不稳定等”的情况出现。
更有甚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女孩来公司面试会计,她的父亲陪着一起来公司不说,还要跟着一起面试回答问题。每当我问小女孩问题,她不能立即回答时,就被她的父亲抢过去代替回答问题,而当时的我也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抗拒感,对这个父亲说:“我要听你女儿的回答!” 犹如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了一样的气愤。
孩子都长到工作的年龄了,做父母的还这么不放手,到底要管到什么时候? 孩子已经没有了自我,将来如何自己面对这个社会,如何独立的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呢?
像这样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照做比比皆是。
同样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当教育,出问题的比比皆是。“网瘾”、“弑母”、“逃学”......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频繁的新闻出现,其实已经引起了父母们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啦。
其实,若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只需适当的做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可以了。
近期跟着武志红老师专栏学习心理学,越发的觉得“成为自己”的重要性。需要每个人做父母的引起重视,要尊重你孩子的感觉!
三点努力“成为你自己”
1、远离“好人、乖巧懂事”这些标签。
这些被父母从小贴上的标签,就像五行大山压在你身上,让你不能翻身。当然小时候养成的性格习惯很难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
比如:买衣服,你想买一件红色的上衣,母亲非要给你选一件她觉得好看的粉色,那这时你就需要尊重你自己的感觉,坚决地选择红色上衣。
不是不孝,而是你已经长大了,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颜色的上衣,你还是要尊重自己感觉的。
之前的你,或许是为了讨好父母,想做父母眼里的乖乖孩子,但你要狠狠的撕掉这些标签。
2、列出你特别想做、但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没做成的3-5件事情,并写上期限。
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碍于舍不得、为了孩子、或老公(老婆)不喜欢,就一直没能做的自己特别想做、喜欢做的事。列出来后,写上期限。然后开始践行,体验下“做自己”的感觉。
3、远离“期待和应该”。
前两天一个朋友,找我咨询她找工作的事,因为自己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我帮她梳理一下,在梳理的过程中,她就很坚定的跟我说,我还是要找一个销售的工作吧。说销售挣钱多,然后可以让娘家有更好的生活。
其实这个朋友已经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了,她也还在为了娘家的生活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是家里的老大,一个弟弟,还没有结婚娶妻。她在跟我聊天的过程中,透漏出了她做为家里的老大,就应该为了娘家的富裕生活而努力拼搏。
其实,这若要按照家族排列系统来说的话,就是序位错了。她已出嫁,那个家庭应该由弟弟撑起来,要担当了。不然那个弟弟永远长不大,她的“应该”把弟弟成长获益的部分给剥夺了。
聊天中,她确实也说出了由于她的越位,当时弟弟考大学选专业选学校的时候,都是她出的钱,然后左右弟弟选的专业,她说虽然弟弟没说什么,但是她可以感觉的到,弟弟好像不是很喜欢那个专业和学校。 而弟弟迎合了姐姐的“期待”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没有抗拒。
“成为自己”人的特征
做到了“成为自己”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我自己目前还没有深刻体会到,因此我用语言还无法描述出来,就像是一个从来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用语言描述都没有用的,但如果你让他尝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但是我可以通过武志红老师在得到专栏里讲“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文章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来帮你描述一下“成为自己”人的特征。
故事名字是《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为了让大家有真切的体会,下面的故事我将一字不差的“抄袭”过来了。
这是武志红老师的一个咨询案例,来访者是一个男生,看上去唯唯诺诺,有些驼背,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很担心如果腰直起来会给别人构成压迫似的。和任何人相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捕捉对方的感觉。他只能和一个人相处,如果同时有两个其他人,他就完蛋了,因为他不能同时去捕捉两个人的感觉,那会累死他。
武志红老师和他咨询时,有时会觉得,他是不是有读心术,可以潜入别人内心获得情报,因为他常常能说出他下一句要说的话。
他的这个能力,最初就是在和妈妈的关系中练出来的。他忽略自己的感觉,但对妈妈的感觉却极为敏感,特别是妈妈一有不高兴,他就会想办法去抚平。
他就这样活了17年。在17岁高二的时候,他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在七天的时间里,他彻底体验了一次,完全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是什么滋味。
那七天,是劳动周。
劳动周的第一天,班主任先在教室里宣布:劳动周开始了,你们去学校操场集合,给你们分派任务。
班主任的宣言,让他脑子里的一根弦突然松了,他感慨说:终于可以不学习了。这句感慨的意思是:学习就是终极任务,父母、老师和同学,都盯着你的学习。这就是外部评价体系的头号标准。(如果想要知道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下一篇要写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但现在这个标准突然失效了,这一周可以彻底不理学习。
出了教室,走在路上,他脑海里又跳出一句话:你们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那是你们的事。这句话是对朋友们说的,他在朋友面前太战战兢兢、太讨好,而这句话一下子让他感觉,脑子里另一根弦也松了。
走着走着,又跳出了第三句话:你爱我也好,不爱我也好,那是你的事。这句话是对女朋友说的,他女友在同一个城市,但不是同一所学校,离得很远。
到了操场后,集合,分派任务,给他分派的任务,是和两个男生一起去管自行车车棚。然后,解散。
解散后,他在和两个同学去车棚的路上,脑子里突然间跳出了一句话:我就是我!这句话跳出来后,他整个人突然间变了,一股气从身体里涌起,他的腰直了起来,背也不驼了,本来一个唯唯诺诺、脸上总带着讨好神情的男孩,一下子成了像黑社会老大一样的风格。然后,自动的,另外两位男生成了他的“小跟班”。
他说,这七天中,他完全不用头脑思考,一切都是听从自己的感觉,而总能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来。
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邻班一个男生在自行车车棚丢了一块手表,该男生是学校里“大哥”级的那种人,没人敢惹。照我这位来访者以往的性格,他会屁颠屁颠地主动把手表送过去,心里还会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
但这次,他想起了这个“大哥”欺负过他,他的第一感觉是要报复,所以把手表放到了一个车棚的抽屉里,不是藏起来,只是随意放在那儿。
如果是以往,他肯定会被“大哥”修理。但这次很有意思,先是有消息传到了对方耳朵里,来问他要时,他说,我没捡到。
“大哥”悻悻地走了,随即找人说合,说对不起,过去小弟有得罪请见谅,然后还请他和几个相熟的吃了一顿赔礼饭。在饭桌上,他话也不多,等快结束时,他把手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仍是没多说话。
另一件事是,管自行车棚的三个男生用扑克牌小赌,赌注是一盘草莓,他如有神助,一次都没输,很快把草莓几乎都赢过来了。但随即,他说不打了,接着把草莓分成三份,分给另外两个男生,他们也乖乖接受。
在这期间,他女朋友过来找过他。本来他们的关系是女友地位高,他的地位低,但这次女友看见他,目瞪口呆,立即有了一副超崇拜的神情,爱得不得了。
就这样过了七天,到了第八天的上午,开始上课了。他的时空感发生了变化,他看老师写字,每个字都有一尺大,闪闪发光,而且不像是写在黑板上,而是直接写到他心里。他脑子不用主动思考,但一切都明白。这种感觉持续了一个上午,他觉得,如果这样下去,他门门课都能考满分。
然后到了中午,女友过来找他,而他第一感觉是不想去。但想想女友跑这么远过来,不去见的话于心不忍,于是去见了。立即地,他的完美感觉,就从100分跌到了70分。而在见到女友的一瞬间,他内心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然后跌到了零分以下。
从此以后,他开始找心理咨询师。他说,本来我一直是活在地狱里,但不自知,觉得这很正常。可体验过天堂的感觉后,就发现地狱是如此煎熬。
他和武志红老师的咨询,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最后,他也没有回到100分的感觉,而是回到了60分,可以做一个正常人了。
从以上的故事中,你是否找到了“成为自己”人的特征了呢?
“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需要纠正的是:
“成为自己”不是自私。它是你的活生生的体验。
“成为自己”不是自私。它是你的活生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