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百年校庆征文稿
看到母校百年校庆的征文启事,是九月中旬,在我的人生履历中,三年高中生活印象最深刻,而做为母校的临晋中学,则是我沉积在心底深处的眷念。
刘半农先生1920年留学伦敦大学的时候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大师这里的“她”,有说是祖国,是母亲,是心仪的女子,不论谁,皆为挚爱。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母校百年华诞来临之际,这里我借大师名句,抒一下个人情怀。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因为母校地处偏隅,却不输格局。每年开学季,朋友圈里很多晒军训的照片,今年又正逢国庆70周年,媒体上大阅兵盛况铺天盖地,那三军列阵,气势如虹,将国之威武与铁血青春淋漓尽致展现。此情此景,会让我想起刚踏入校门时的自己,临晋中学因校纪严校风正已久负盛名,我是1990年入学,但那个年代乡村教育闭塞落后,我对所谓名校意识懵懂,并不领情。很幸运我们那一届是第一批接受军训的,对母校的认识,便是由这场军训开始,刻板的踢正步训练、貌似无用的内务整理、荒野打靶拉练、室内欢乐互动,到最后军训结束接受检阅,虽然从头到尾都隐没在几百名新同学里,隐没在班级队伍中,但两周的全新体验满足了那个年龄好奇好胜和可塑造,而其中的规范和纪律之美,一下子开阔无知少年的心和眼。接下来秋季运动会、纪念“12.9”运动歌咏比赛,元旦联欢活动,在这一系列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中,当时只以为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与者,如今回头,才发现所谓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这些人格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已由此无声无息中渐渐成形。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因为那些可爱又敬业的老教师们。母校之所以能久负盛名,从建校开始,就离不开一些贤能之士,几经颠沛,一直到我们入学时,期间多有身世传奇的名师,高一下半学期,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工作调动暂时空缺,学校安排几位退休老教师临时轮流代课。记得有篇课文有骑马的段落,进门时脚步拖沓的老者当时在讲台上作提缰踩蹬式,口中嘚嘚有声,讲戏剧的另一位老先生,兴致所致,会开腔亮嗓,或吟哦,或高歌……好象他们常年灰蓝发旧的四兜服,头发花白,教室外很不起眼,但课堂上那种忘我投入,活泼生动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对学校慢慢熟知,象这样授课功夫了得的老师有很多,他们用渊博和严谨,丰富和滋养了临晋中学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此后但凡聊到母校,我都要自豪而得意地说一句,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非常厉害的老教师。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因为那些勤奋而又执著的同学,我们相遇在最美好的年龄。当我想写写母校又不知从哪说起的时候,就在百度输入几位同班同学的名字,词条下已有赫赫成绩,有人领衔学术研究,有人在开创一方事业。我刚换了个寄居之,正好有高中时期的同桌路过,夏末的阳光艳而不强,我们勾肩搭背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即使时隔多年,即使生活轨迹完全不一样,说起当年,面对暗恋时的忐忑,对人生的彷徨,对前程的憧憬,都还历历如昨,想起某个同学的糗事,我们在远离家乡城市的街头,不顾陌生人的侧目,笑得像傻子一样。说起班里其他同学,或好,或不好。在那一片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能走进临晋中学,应该都是小有志气,大概很多人日记本里都写过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自勉,入学的时候我们并列站在迎新队伍里,同样稚嫩,同样见识尚浅,不同的大概是有人迷茫,有人目标坚定,三年时间将彼此距离拉开,高考俨然一道分水岭,从此大家分道扬镳,走出母校后又经重重人生洗礼,今天已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人成名成家,有人朴实无华,有人坎坷,有人顺达,不论境遇怎样,都能够从容应对。相同的是所碰见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曾是临中人而骄傲。
教我如何不想她,《内陆九三》里记录的那一天,就象三年中的每一天。我和我的同学们步调一致地在这里学习生活了3年,镜头里:大地还一片漆黑的时候,我们摸索穿衣,挤在龙头周围掬水胡乱抹一把脸,在跑操的号子声中清醒过来,琅琅早读声,每个座位上都高高撂起的书本,开饭时礼堂前长长的队伍,熄灯后教室摇曳久久的烛光,家人送粮的牛车和粗糙的手,从狭促宿舍飞出的歌……记忆里的高中生活多张扬,多欢笑,镜头重现才发现求学之路如此艰难辛酸,据说观片时全场呜咽,几乎所有人泪打衣衫。
教我如何不想她,我没来得及叙念恩情却英年早逝的班主任,我如蒲公英一样四散异乡难得一见的同学,我山水相隔依然讲不完悄悄话的好友,青春的美好与遗憾,放纵与拼搏,都在这里,每一份却都是铭肌载切的感受,笔墨太轻淡,难以表其一二,母校,却是这份感受永远鲜活寄存之所,然后从这里轻装启航,去追寻心中的星辰大海。
今天的临晋中学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英明带领下,踞新址,焕新颜,以百年绵厚之积,正创造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我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惟愿芬芳源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