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学与教》第一模块心得
闽侯县青口沪屿小学 曹莹莹
2023年1月8日我有幸跟随陈蕾老师与共读团队一起学习了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这本书,这一周我们边聆听陈蕾老师在麻吉星线上平台共读第一模块,边认真学习书中对应的文章,在听音频的同时,陈老师时不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按下暂停键认真思考,每共读完一次,我们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此我发现这样的共读方式是一次极为高效的学习形式,也让我对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这本书越来越感兴趣,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下面具体来谈谈共读完第一模块,我收获的启发:
首先,我们要坚信“技术会推进更好地教育”,当陈老师在共读第一讲中提到第一个问题:“你相信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改变吗?”我在留言区的答复是肯定的,我相信技术真的会让教学变得更好,坚信这个理念后,我们就需要发生改变,这意味着要不断接受挑战,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开始成长。
其次,书中第40讲“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中也让我深受启发。陈老师展开描述为: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占用时间要少、说话要少、提示要少,给学生的学习留下更多的时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变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模式,我们需要放下教师心中的“执念”,要给学生机会去尝试,去大胆创造。备课时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要点细细地呈现在课件中,而是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灵活地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课堂练习;教学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循序渐进,先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习惯,接着再慢慢地加快教学,真正做到提质增效。陈老师强调要想上好一节课,乃至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最重要的正是要牢记教学心法,改变教学理念。而这个教学心法就是“以生为本”。
再次, 陈老师分享的“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及书中第27讲,“什么是课堂上的好教材?”引起我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好教材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吸收了老师预设的答案,而缺乏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王博士告诉我们,课堂上的好教材必须是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生成性资源,师生互动的材料由学生提供,才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书中提到的麻吉星IRS反馈系统和实物提示机,就能让学生通过互动反馈器跟老师进行双向互动,能够及时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老师能够根据数据准确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让课堂更加高效。曾经我在教授小学英语seasons,我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拓展了季节与其他方面联系,学生利用抢答器,积极地发言,学生给出的答案,非常精彩,拓展的内容超过我的预设,我还惊喜的发现有些学生还能顺着这个思路,又进行了拓展,仿佛这个话题打开了她所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我想这样以生为本课堂中,学生自我生成的素材,才是他们思想和思考的展现,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学习有意义的教材。
紧接着,陈老师分享的改变顺序,翻转理念及书中第29讲“小小改变成为生本课堂”让我感受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原有教学顺序,把要探究的问题先提出来让学生尝试解决,使他们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他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主动思考与团队合作。我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其实是一种学习观的改革,即先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教,这种模式对课堂转型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使教师的教学建基于学生先学先试,是教师采取个别化、活动化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师将更好地确定课堂活动化教学任务和思维深化的重点,知道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困惑在哪里,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有效地分配给更重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更能明确我为什么学,我要怎么学,我学会了什么。
第一模块最后一讲转型“学生中心”的有效路径,让我感受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实施教学活动,也就是课堂只有少量教师讲述时间,更多的是学生活动的思考,阅读,数据查找,团体活动的讨论,对话,操作和发表。目前我们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转成学生中心课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转型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调动思考力的高效课堂,建立合作意识的团队合作学习课堂和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而要实现转型目标,我们首先要学会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学习,其次要学会教学过程中前期先扶,中期慢慢放手,后期观察引导,最后还要善用信息技术,提升转型的效率。
以上是我第一模块的收获和启发,期待着下一模块深入学习,希望收获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