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肥三斤,孩子的心思也还在春节的走亲访戚的气氛里收不回来,快开学了,有些家长又要为孩子不肯上学而发愁。
当你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你是怎么回复的呢?
“不行,必须去!”
“托儿所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很好玩的,去吧。”
“哭什么哭,你看别人家某某从来不哭!”
......
孩子不想上学闹情绪,孩子不想写作业闹情绪,孩子不想刷牙闹情绪,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总会面临诸多陌生新体验,使得孩子闹情绪。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者发现,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这种能力被称为“情商”。
显然,父母的情商高低影响着孩子情商水平。不同的妈妈回答方式不同,看似简单的回复,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有的家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孩子情绪变得激动的时候,该如何与其交流?
据统计,大部分的家长都逃不过以下三种低情商表现类型。
·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忽视型家长;
·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压抑型家长;
·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知道,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放任型家长。
如果是忽视型家长,可能会告诉儿子他不想去托儿所的想法很可笑 ,离开家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感到难过。她极有可能会试着帮孩子从消极情绪中挣扎出来,如用饼干哄他,或者告诉他老师安排的活动有多有趣。
作为一个压抑型的家长,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责骂他,告诉儿子自己厌倦了他放肆的行为,并威胁要揍他。
作为放任型的家长,看到儿子伤心、生气,她会拥抱儿子,和他一起共享情绪,告诉他想留在家里的想法是完全正常的。但她接下来的做法很令人失望。她既不想打骂孩子,也不想哄骗孩子,然而,呆在家里显然也是个无法接受的选择,到最后,他或许只能提议,我陪你玩10分钟的游戏,然后你乖乖去托儿所。第二天早晨,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再度重演。
家长对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影响孩子,父母还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告诉孩子,他们是如何处理情绪的,一些父母是非常有天分的情绪导师,而大部分家长动不动冲孩子发火,很明显情商较低。
对父母而言,情商意味着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读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和应对生活中高潮与低谷的能力。家庭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优秀的家庭教养方式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
高情商的父母当孩子提出不想去托儿所时,她会怎么处理呢?
妈妈:Anna,快点把外套穿好,我们该走了!
Anna:不要!我不想去托儿所。
妈妈: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Anna:因为我想和你呆在家里。
妈妈:是这样啊?
Anna:是的,我就想呆在家里。
妈妈:天哪,我想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呆在家里,坐在椅子上一起读书,而不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9点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Anna:(开始哭了)但为什么呢?这不公平,我不想去。
妈妈:过来,(把孩子抱在自己怀里),我很抱歉,亲爱的,但我们不能呆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失望,是不是?
Anna:是的。
妈妈:还有点伤心?
Anna:嗯。
妈妈:我也感到有点伤心(抱着孩子,让他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托儿所。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Anna:吃好吃的煎饼,看动画片。
妈妈:不错,那一定很棒,还有别的吗?
Anna:我们能带我的玩具手推车去公园吗?
妈妈:我觉得可以。
Anna: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妈妈: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Anna:好的。
表面上看,高情商的父母和忽视型家长做法有相似之处,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分别。高情商的妈妈,首先认同了儿子难过的情绪,帮助他为这种情绪贴上标签,允许他体会自己的情绪,在他哭的时候陪在他身边。从始至终,高情商的父母不会试图把他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更没有像压抑型家长那样,因为儿子难过而责备他。相反,她让儿子知道,妈妈尊重他的感受,并认为他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
和放任型家长不同,高情商的父母懂得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虽然她花了几分钟时间来照顾儿子的情绪,但同时她让儿子知道,她会因此迟到,违背对同事们许下的诺言。对此,儿子感到有点失望,但这种情绪是他和妈妈都能够应对的。在儿子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并接受这种情绪后,接着妈妈又让儿子知道,他可以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明天会更精彩。
这种回应方式,是成功亲子关系的典范。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5个必备的步骤:
1.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2.把情绪化的瞬间当做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3.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4.帮助孩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
5.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以共情为先,以理性为主,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且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那我们的孩子将来更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少表现为自卑、怯懦、消极,他们在情绪和人际关系上更健康。总而言之,他们的情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