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曾经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先生的《人生》给我留有深刻印象,只记得当时因时间匆忙,未能读完完整的书籍。但却听过完整的音频,路遥先生朴实的文字加上主播入情的朗诵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陕西省的一个小农村——高家村。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有文化的乡村教师,过着教书育人的日子。却被村里有权势的高明楼使用不正当手段,高明楼让他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加林无奈只得再次回到农村,故事便从此开始了。
巧珍是一个天性善良、质朴温和的姑娘。巧珍一直很喜欢高加林,却一直自卑于自己不识字,不敢接近加林。但加林意外回到农村却给了巧珍开口的勇气。加林回到农村后事事坎坷,巧珍在加林无助的时光里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加林受到了感动便和巧珍走到了一起。
好景不长,世事总是喜欢捉弄人,加林的叔叔当兵退伍后当了官,算是衣锦还乡。而乡里干部为了讨好领导,给加林在县里安排了职务。这对加林无疑是好事,可是却苦了巧珍。她不识字,注定一辈子要待在农村。村里有个看透了人生真谛的德顺老汉,一个真心喜欢这两个娃娃的老人。加林临走前,老人诚恳的说,巧珍是块金子,不要弄丢了(老人的话成为整片文章最大的伏笔)。
到了县里,加林找到了施展远大抱负的理想地方。也遇到了小时候的玩伴黄亚萍。亚萍虽然现在有男朋友——周克男,两人之间却是感谢大于感情,而且亚萍一直喜欢着佳林,却无奈加林之前只是个农民。加林对巧珍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时的加林做出了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抛弃了巧珍,最终他还是没能经受住城市里的诱惑。
那个年代的封建农村,女人被男人抛弃便没脸继续活下去。一直默默喜欢巧珍的马栓在这时来到巧珍家提亲,巧珍便嫁给了他。但巧珍对加林的感情在心里无法磨灭。世事轮回,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被告发,他最终还是回到了生养它的黄土地上。村民们丝毫没有鄙视嘲讽的意味,而巧珍依然劝说自己的父亲让加林去教书,事情发展的这一步,高加林也终于明白了自己错的有多深。只是这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土地才是最亲的地方,人时刻都不能忘本。读完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结局不算悲伤,但却深深同情巧珍。而对高加林更多的是惋惜。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直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往往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
站在中立的角度思考其中的人物,当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在主人公的位置时,恐怕自己的选择未必会更加正确。高加林身为一个农民,但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有着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不能说打心眼里看不上周围这些人,但他确实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高级。身为儿女,高加林是孝顺的,教书期间总不忘拿工资买点好东西回家。性格坚毅、刚强,注定了他不会平庸。虽然如此,却也不能掩盖他的不成熟,没能经得起诱惑。
我们却也不能说他见利忘义,倘若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我们并不敢说自己做的可能更好。高加林的这个例子也深深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才学的人未能得到重用。虽然现在也常有走后门的情况,但若有真才实学也能在社会上求得一席之地。对于劳苦大众来说,现在的情况似乎改善了许多。
巧珍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没有心机,一心只为自己喜欢的人。为了加林无条件的付出,有了委屈只会往肚子里咽。巧珍和加林只能说是有缘无分,人毕竟需要有共同语言才能长久的生活在一起。巧珍没有文化就是她和加林之间最大的障碍。在加林抛弃自己之后,最正常的情况不过是恶意相对。然而在加林返回农村后,巧珍还是盼着他好,心中没有一丝恨,真的是拥有水晶般纯洁的心灵。
黄亚萍对加林是有真感情的,但这种感情和巧珍的相比却是不值一提。黄亚萍对加林的感情建立的前提是高加林脱离农村,来城市生活。也就是俗话说的可以同享福,但不能共患难。作者或许是有意为之,以此来衬托巧珍的形象。我们很难界定谁对谁错,只能对路遥老辣的写作手法表示佩服。
周克男一心喜欢亚萍,不求回报的付出,最后两人也没能走到一起。克男生性软弱,但却与人和善,拥有众多朋友。当亚萍选择加林后,克男也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克男的为人处世是他最有优势的地方,相信他的将来也会是光明的。
马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喜欢巧珍,只是单纯的希望她过得好。两个最单纯最善良的人在一起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仔细想想,马栓和巧珍两个农民却对感情如此专一,而那些读书人却是处处留情,难道是书读多了丢失了内心的淳朴吗?或许这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读书是为了拥有能力去守护
至亲至爱的人,
而不是始乱终弃,遗忘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