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选择性遗忘。
有时候回头找找以前的东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总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记下来,怕自己哪天就忘了,所以总依赖烂笔头。
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读过的书,想过的点子,浏览过的网站,都爱记着。
记的方式也是在变化,因为媒介发展的太快了。
一开始是纸和笔,后来有了手机和电脑可以存文档,再后来这些东西都可以云储存了。心里也不再担心会把喜欢的东西忘了,点个红心❤,发个说说,微博,朋友圈纪念一下,分享一下,以为就再也忘不掉。
这种天真回不去了。
有一次我用攒的积分在网易云换了一个笔记本。本子简约精致,爱不释手。我决定用她来记点什么,就像原来一样。我在里面写过老师上课讲过的纪录片和推荐的书、一周的待办事项、做题错过单词和想要百度的人和事儿。这些动作让我想起了以前的那些“烂笔头”我还留着那些笔和本子,翻过抽屉书柜,找过下房格挡,最后在厚厚的笔记本里夹着,微微泛黄。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怀旧。而是以前的东西会给我们启示,或者是需要的,或者是引导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就像你拿到一个以前一直没用过的机器,而以前的经验就像是说明书,它,会指导你。
今天我在做视频剪片子,因为电脑重装过系统就找不到以前的一些网站,这时才觉得一根以前的救命稻草还是蛮有用的。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对,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些以前的东西能够让你找到初心,说温故而知新有些跑偏,但也差不多,就好比记一些又长又晦涩的笔记,长到让你忘了这是哪一个章节的东西,所以得回过头来看看原来记的才有底。
说一些题外话,很长的题外话:
关于“收藏”电影
小时候看电影用vcd,那时候盗版盘比较多,千禧的香港电影风头盛,所以童年的成龙周星驰是不用电影票就能看到的。国外电影的最早印象是《拯救大兵瑞恩》《侏罗纪公园》、《木乃伊》以及《星河战队》留给我的,当时这些电影有些看不懂,有些是限制级,对我的电影启蒙有很深影响。动画片除了国产,就是龙珠和奥特曼了。动画电影的启蒙是上美厂,《狮子王》《幽灵公主》和《海底总动员》。现在想想是很幸运的,能在孩提时代接触到上美厂,好莱坞,迪士尼,宫崎骏,这些兴趣在以后的发展都不是偶然,小时候体会不到电影真正内涵,OMG!正是这些影片才让我循序渐进地喜欢同类型的东西,从此一直坚持。
我从小爱收集一些东西,搜集盘盒是那时候的乐趣。国外的放在一起,国内的放在一起,动画的放在一起,分门别类,利于收藏,家里的水浒三国卡,圆牌什么的也一样敝帚自珍。虽然好多都找不到,放都是童年的美好回忆。话说回来——
长大了一点,我便爱看剧情片,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像是《回到未来》系列《生化危机》系列,还有比较小众的像是《虚拟偶像》一类等等等等。
父母工作的关系,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晚上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长,有的时候一晚能在第一剧场看两个电影,看的类型也比较杂,甚至有些电影到现在国内还没有字幕,有些甚至早到560年代,那个时候对电影的认知还比较浅,不过有些想法什么的我都会记下来,碰见喜欢的,就重重的记上一笔,因此就有了这些纸条、本子,来专门记电影,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高中,后来住校了,也就断了。
这是小学记过的电影,大概三年级左右的字条
这是四年级的300字稿纸
当时是童年字体
五六年级的小本写满了
初中的周记本
还有一些找不到了,总之这些东西不仅搭载有关电影的回忆,还把我那时候的的某种状态也记录下来。
关于歌曲“收藏”
说到歌曲的收藏呢,就离不开歌单。那什么是歌单呢?我觉得还是得从vcd和磁带、MP3说起,它们是那个时代听歌的主流媒体终端。
笔者最早接触的流行歌是张宇和伍佰的歌,然后是林俊杰和周杰伦的歌。那时候买过不少盗版光盘,除了个人的专辑外还会有很多类似男人歌的这种合集,磁带也好,光盘也罢,都会有卖的,我称之为最早的歌单。
从家里找到原来的几张碟
2005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复读机,磁带有两盘——《英文翻唱精选》和《英文名曲经典》。磁带是老爸买来的,那个时候根本就听不懂里面的英文歌,只记得把歌名翻译的贼经典,例如:此情可待——right here waiting,阿杜的翻唱,现在市面上都不太好遇。磁带算是我了解歌曲的又一平台。
当初的两盘磁带
同年,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清华紫光的MP3,甚是喜欢,这也开启了我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收藏”之路。
风靡一时的小霸王复读机和清华紫光MP3
过了12年依然能播放,正在播放发如雪
从此之后,音乐对我来说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遇到好听的歌边便记录下来,慢慢形成了习惯。后来从电视上,收音机里,甚至大街上,任何能听到我感兴趣歌曲的地方我都留心记录。父母辈们听过的歌是我对港台大陆老一代歌曲的初识。看完电影后的影视原声,电视剧插曲,是我对ost情有独钟的原由。班里女生谈论的男团和动画片的op ed就成了我攻略日韩歌曲的导火索。这里得特别提一下风云音乐的流行轨迹,和老版的魅力音乐频道,这两点个频道是我打开欧美音乐的钥匙,从07年开始,到现在,流行轨迹就没断过,许多那时候出道的歌手现在都大红大紫成为天王巨星,能够眼见这整个过程也坚固了我对欧美音乐的喜爱。到现在我在网易云上还更新这流行轨迹的歌单。
那些小本不光记录电影,也有歌曲
成本成本的记录,高中的回家周把听到歌下载下来
那时候上网唯一做事儿的就是——下歌!因此就有了这些字迹。
今天中午打开了那个MP3,发现还能用,已经12年了。只有512MB的内存,里面的歌不知换了多少。到后来有手机,有了云,就在也找不到那种无意间调台却碰到了投缘的歌曲,嘴里连续念着屏幕上马上闪过的歌曲名和歌手名,然后找只笔记录下来的感觉。在百度知道里解答某一个广告曲的成就感、一个月也找不到某天在电台里的播放的背景音乐的失落和难耐以及半年后把那首歌循环半天的喜悦,这些感觉是莫名的,奇妙的,别人感受不出来的。可能那些字条本身没什么价值,可以下完歌就丢掉的,但是我留了下来,回看,就能感受到当时听那些曲目时的状态和环境:第一次听突然的自我是在远房哥哥的家里聚会、第一次听发如雪是中秋节回老家的院子里,真的是邀明月,让回忆皎洁。还有许多这样的情景,它们会告诉你:过去你在哪?而现在应该要干什么。
后来下歌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在qq音乐有了第一个歌单——我喜欢的音乐❤。上大学后用了网易云音乐——做了更多的歌单,更多的UGC,更像是对原来的音乐致敬。
当曲目罗列到了千首万首,你回头在听收藏的第一首,第一百首,第一千首时,它的作用和纸条就异曲同工了。当那一串歌播放出来,你肯能都知道一首结束的下一首歌是什么,对歌曲的前奏再熟悉不过……那就是你对那段时间的记忆吧。
关于书
关于书的收藏我确实说不出来个所以然,因为笔者认真看书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小学的读书习惯还不错,喜欢阅读,父母给买,学校里订,到初中断了三年,那时候主动阅读的意识都不如小学,上了高中才捡了起来,这也是我一直后悔的地方。我喜欢借书看,并坚持着开卷有益的原则,于是翻翻我攒下来的借书条,才发现我借的第一本书是在13年。
高中坚持每周看些闲书,有些借条的水印已经模糊了
其实杂志期刊是我看的更多的东西,我热爱体育,篮球杂志边成为初高中的生活小品,多次被没收,也多要回来。其次是《格言》《读者》一类,后来看见历史老师看自习时阅读的《看天下》,于是向老师借阅。后来老师们也经常在看自习时向我借阅,尤其是语文老师,高中时代的阅读还是挺美好的。后来到大学,借书的习惯便延续下来,期刊也涉猎的更多,不足的地方是书单和读书笔记做的很少的,这点应该加强一下。
每个人看书的目的不同,但都能从书里获取点什么,有的时候指导一时,有的时候指导一世,就够了。
关于浏览器的书签,说说,朋友圈微博和其他的收藏
九五后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说说,动辄上千条为常见。朋友圈微博则是新媒体的代表,具有一些说说不具备的功能。就这个话题我前一阵还和表弟理论了起来。
这些收藏,算是对自己言行的“收藏”,这些“回看”功能相较电影,歌曲书籍来讲,更具生活点滴化。有人喜欢删掉原来不好的记忆,有人更愿意把所有事情留下来。我更偏向于后者,和我之前说的:回头看看历史的经验总有对你起作用的那一条,指导你做什么,或是怎么做。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吧,只不过是原来的意识和现在的意识相比较相结合形成的作用罢了。
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即是我偶然翻看一年前的书签却帮我找到了解决当下问题的网站。那一段list标志着你在那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和环境,是进步,是踏步,还是退步?有比较,就有差距,有差距,就会有动力!收藏不是光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更好的往前走!
最后的福利上一张还能找到的95后的收藏吧
点一颗红心❤不难,
收藏一颗五角星★不难
发一条博文也不难,而回头看看你走过来的路却容易让人忽视。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捡起初心,时不时的看看原来的东西,总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