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即使你听过很多次,但如果你没有踏足,那么它只是你脑海里的一种想象,一种模糊的想象。
我不太喜欢这种模糊的想象,就像柳絮一样的轻飘飘,没有质感,无法聚焦。
灵岩寺,我听说过很多次的地方,特别是每年的秋季,总有金黄的银杏树吸引着我。然而,直到今年四月,我才得以探访。
灵岩寺,是济南的灵岩寺,不是杭州的灵隐寺。
提起济南,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大风景名胜——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灵岩寺,似乎排在了后面的后面。
从济南市内驱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位于长清区万德镇境内的灵岩寺,一路青山绿水,一路梧桐花树,行人稀少,地广天阔。
我想我找到它不太出名的原因了。原来它是隐于山野的智者,逃离了闹市区,躲在了清幽处。
未达正门,便被路边的紫色小花招惹了过去。原来这小花叫诸葛菜,别名二月蓝,是因为她会在农历二月前后开始开蓝紫色的花。
这不起眼的小花,竟还有一段令人起敬的传说。相传诸葛亮北伐率军出征时,粮草不足,将士们发现了一种野菜的嫩茎可以充饥,还可以给军马当饲料,于是诸葛亮便命令推行种这种菜,后来人们就将这野菜叫做“诸葛菜”,也有人叫“救军粮”。
进得正门,原来随处可见这紫色的二月蓝。红色围墙,青色黛瓦,连同碧绿的草,掩映在这紫色的世界里,我拉长了镜头,匆忙框住这美好的瞬间。
我是散漫的游,看到哪里停在哪里。最先进入眼帘的是外表看上去有些破败的大雄宝殿。我远远的看着它,它没有其他寺庙的大殿宏伟,也不富丽,更没有人进人出的旺盛香火。
位于大雄宝殿两侧的千年银杏树,已枝繁叶茂,绿的扎眼。这就是我脑海里一再想象的千年古寺和千年银杏树,它好像很普通。
介绍说,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1982年,国务院就公布了灵岩寺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原来这么厚重的历史就在我的眼前。正当我看着远处的辟支塔出神的时候,一队七、八人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走了进来。
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寺里的游客很少,各个殿宇的工作人员也都有事可忙,这种互不打扰的安静,我很喜欢。
不自觉的就跟在了导游带领的游客后面。导游姑娘的声音很柔,语速很慢。遇到游客的提问,也每问必答。
走到御书阁,被长在石缝里的、根系却裸露在外的双珠青檀震撼。这就是声名远播的“千岁檀”、“鸳鸯檀”。
这是多强大的生命力呢!千年古檀,饱经风霜,它攀崖而生,靠着大自然有限的滋养,用自己的根系撑开石缝,一点一点拓展生存空间。
我寻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向远处的方山,体会着明代学者王世贞所说的“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想起了七年前与珊的泰山之旅。
标志性的辟支塔,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关于它的建筑年代,有说建于唐代,有说建于宋代。放下年代不说,只看塔的外身,斑驳残缺,色彩暗淡,好像在默默诉说着悠久而古老的故事。
转到墓塔林,再一次被震撼。导游说这里一共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
这每个造型古朴、雕工精细的墓塔上面,都刻着师僧的名字和年号。塔身有圆形、钟形之分。导游说,圆形塔身表示师僧圆寂于暮间,而钟形则表示圆寂于清晨,取晨钟暮鼓之意。
听到这里,有些惊讶,原来“晨钟暮鼓”这个词会被这样利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走过这个规模庞大的墓塔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一座座的墓塔,无声地默立,世事沧桑,岁月更迭,又有谁逃得过这人世的生死轮回!
看完历史,走过人文,我还要爬上方山,去一睹山顶的风采。
海拔不到700米的方山,爬爬歇歇,到达山顶也用了一个多小时。
于山顶处远望,群山环绕,绿树茵茵,我迎着山风,将心头的忧绪一扫而光。
下次,如有好友来泉城,我们再游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