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语言是带情绪的,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带来温暖,也可能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赏识和鼓励的语气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都爱听别人夸奖自己的言语,尤其是孩子。无论成绩如何,不管表现是否优秀,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由衷赞赏。
儿童心理咨询师、“家长必读讲堂”讲师范葳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
小辉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五名,在别的父母眼中,他应该算得上一个很好的孩子了。但是小辉的妈妈对他的成绩一直不满意。
妈妈希望小辉能进前三名,最好能拿第一名。所以每次小辉考试结果出来后,妈妈不仅从来没有夸奖过他,而且还一味地责备他:“你一定要用功学习,下次争取考第一名。”
但是无论妈妈如何说,小辉的成绩一直没有进步,有时还下降一两个名次。
范葳老师说,小辉本身已经很优秀,妈妈不但不去赞赏他,反而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这样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孩子表现得好时,父母要及时表扬,这样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努力回报的愉悦和对自己的信心,以后会做得更好;孩子表现得差时,更需要爸爸妈妈的赏识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孩子减少自卑,增加自信。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孩子们也千差万别,赏识也应该因人而异。成绩好的,赏识他们的睿智和勤奋;成绩暂时不好的,赏识他们的坚持;胆子大的,赏识他们的勇气和无畏;胆子小的,赏识他们的谨慎;好动的,赏识他们的活泼;内向的,赏识他们的稳重……
当然,赏识并不意味着姑息迁就。在孩子犯了错时,家长也要进行适当的批评,甚至是适当的惩罚。
有针对性地赏识和夸奖孩子的个性和行为,他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提升自信,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
信任的语气
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的实力,认为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如果孩子想要培养发展某一项技能或是做一件从未尝试过的事情,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大家孩子。
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受到伤害,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导致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差。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相应会减弱。
记得有一档综艺节目,宋丹丹带着儿子巴图作为嘉宾。整个节目里,睿妈只听到了宋丹丹对儿子源源不断的吐槽和打击:
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便说:“你咋这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跟民政局说一下,我想换儿子。”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粥和脸。
黄磊需要巴图做一个鸡窝,宋丹丹又在一旁说:“你要是能把鸡窝做起来,我就觉得这孩子没白养。”巴图听后很尴尬,自我嘲讽道:“我长这么大就是为了做一鸡窝,是吗?”
其实,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取笑、挖苦、打击,是他们教育子女的惯用手段,自以为可以刺激孩子。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会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都能用充满信任的语气鼓励他们,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即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苦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
尊重和平等的语气
一些父母把自己的权威看得很重,让自己高高处在孩子之上,或者认为孩子年龄还很小,没有做决定的能力,所以会不顾及孩子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其实,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一旦父母对他们管束太多,或者无视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孩子就会在心理和生理上背负沉重的包袱。心情受到压抑,必然会阻碍他们的性格发展。
孩子有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和想法,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细节中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有自主权。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可行,父母也不要轻易地否定。
孩子有是非观念,父母可以耐心地与孩子商议,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交流。这样,不会引起孩子的逆反,父母的意愿也容易被孩子考虑。如果真是好建议,孩子也不会拒绝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是教育的基础。聪明的父母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帮助孩子成长。
语言是带有魔法的,父母的说话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能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