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饮酒赏月而作的。
苏轼熙宁四年(1071)离开汴京,辗转外郡,到这时候已经有五年了。当时,他的弟弟苏辙在齐州李常幕府任职,也已经六年没有见过哥哥了。
而此时的苏轼政治上不得意,又怀念久别的亲人,在中秋节当天不禁对月抒怀,写下这首中秋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赏月的诗词一般都是清逸孤寒、情丝万千的,然而苏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把酒问月,颇有酒仙李白的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和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却是相思之情难分难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成就了这篇千古绝唱。
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浪漫主义杰作,于苏词中代表着一种奇异高旷的风格。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全篇表现了作者当时心情的矛盾以及自我解脱的心理过程,整首词层层转折,而又有奇思妙想,词人用潇洒飘逸的文笔描绘出高远辽旷的意境。它把优美的形象、明洁的环境、良好的愿望、开朗的情感融为一体。
整首词中,每一句都写到月亮,然而又不仅仅局限于写月亮,文章由月生发感情,问月、飞月、望月、怨月、替月开解,人与月关系的每一次变化,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